该换个视角看中国平安了
1
8月26日,今年首份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出炉:
中国平安发布公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净利润680.47亿元。
除营收、净利润等基本数据外,在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项目等因素,反映公司真实经营情况的“营运利润”上,中国平安表现突出: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公司股东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
这说明,中国平安的基本面依旧稳定。
同时,公告宣布,中国平安将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5元,同比增长2.2%。
这是自2012年后,中国平安现金分红水平连续第13年上涨。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223.35亿元,同比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约30.5%,同比提升9%。
新业务价值是衡量保险公司新业务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率越高,意味着险企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受大环境影响,国内外券商机构对险企新业务增长情况的预计普遍偏保守。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中国平安成绩单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支撑这份成绩单的,究竟是怎样的底层逻辑?
我认为,核心在于战略打法。
中国平安作为行业头部,市场的关注度一直比较高,2023年底,我们也曾深入的聊过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翼驱动战略。
当时我们认为,在两大业务优势互补之下,中国平安将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
长坡筑成,更容易滚起厚雪。
经过近两年时间,中国平安的发展也确实如同当初所预料的一样。
关键,在AI技术的影响下,曾经双翼驱动,已经进化为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为底,以“AI科技数字化”为驱动的2+1新战略发展模式。
可以说,如今平安内部业务之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协同”关系了,而是像精密齿轮一样相互咬合、相互驱动,形成了一种业务生态——
构筑出一个能自我加速的“增长飞轮”。
而这种独特的业务生态也意味着,或许不能再用传统险企的视角审视中国平安了。
2
了解中国平安业务生态,综合金融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实际上“综合金融”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1992年,中国平安就已经提出了“综合金融”战略,在行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金融企业在不断尝试,不约而同地打出这张牌。
只是到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国内像中国平安这样能贯穿银行、证券、财险、寿险、车险、康养等业务“全金融牌照”的企业确实不多,这是体量优势。
另一方面,大多数金融企业的“综合金融”业务,太过独立,为了做而做,一些底层业务甚至相互掣肘,某种程度上反而阻碍了企业发展。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业务布局有明确的方向,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共同方向下,业务之间实现了互相“借力”。
就像人体肌肉共同构成了“肌肉群”,劲儿往一处使,为一些精密操作提供了基础。
比如,在做车主业务这块,中国平安通过一个APP,连接了旗下13家子公司业务。车主可以用一个账户,一站式的还车贷、买车险,同时享受平安提供的车主权益、优惠养车、加油等等。
对车主而言,多种需求同时满足,省心又省力。
对中国平安而言,“综合金融”将旗下的保险、银行、资管等诸多业务板链接起来,通过一个需求场景,撬动了多重业务共同发展。
这其实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业务生态”,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互相成就。
从数据上看,通过业务生态构筑,中国平安实现了业务运营的“多快好省”。
比如更强的用户增长能力和用户粘性,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近2.47 亿,较年初增长1.8%。
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6.6%,留存率达97.8%;服务时间5年及以上客户占比为73.8%,留存率为94.6%。
数据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这也在无形中为中国平安提供了更强的盈利能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5.2%,同比优化2.6%,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5.5%,同比继续优化2.6%,盈利能力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依托于老业务的成熟场景和资源,一些新业务也更容易展开。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
老业务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的使用场景,为新业务的开辟提供机会。
这样的多元化在金融企业、市场、客户之间构成了完整的“供需生态”,让业务与业务间发挥出1+1>2的效果,形成持续的发展动能。
反映在业绩上,就是企业大盘稳定,增长、创新能力在线。
3
在这样战略方向下,中国平安布局医疗养老、AI数字化其实逻辑是类似的——
不是为了“有”而有,而是为了“好”才有。
医疗养老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寿险业务的延伸与赋能,在寿险业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老龄化市场需求,打造包括护理、医疗和保险在内的一站式居家养老体验。
可以看到,如今依托主业优势,医疗养老正在成为中国平安重要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平安的养老险、健康险业务中,康养布局为其提供了30%—40%的业绩贡献率。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合作覆盖率100%。主打的“平安家医”业务,会员覆盖超3,500万人,家医年人均使用频次达5次。
同时,在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中,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这代表着,医疗养老战略,也为中国平安新业务提供了更强发展的动力。
类似的,AI数字化则在另一个维度上,提高了中国平安的综合服务能力,为主业以及新业务赋能。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多元场景应用数超650个。
AI坐席服务量约8.82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
借助AI与人工协同,中国平安缩短了服务的响应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与质量,同时还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成本。
综合金融为业务发展提供土壤,医疗养老生态撬动新的增长点,AI与数字化则如同高效的润滑剂,渗透业务的方方面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优化客户体验,确保整个系统向着更智能、更顺畅的方向进化。
总之,如今平安的增长已经不是传统金融企业的“单点发力”模式,而是经由多业务协同驱动,形成了底盘更稳,增长更快,业务更新的发展闭环。
三者协同增效,共同构筑了平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力。
4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随着国内人口结构改变、居民风险偏好收缩、资本市场韧性承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穿透不确定,在不确定中保持发展活力,也是金融企业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国内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金融现代化最早一批参与者,中国平安通过持续的增长,展现出了头部金融企业的发展韧性,这种新的业务生态,也是对传统金融企业价值边界的一种重构,值得行业深思。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这份中报,或许正是其迈向新一轮价值增长周期的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