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够真猝死吗!《人民日报》发文科普: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了

睡眠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关于“睡不够会猝死”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科普文章《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了》再次将这一话题推上热搜。文章指出,睡眠不足固然有害,但过度强调“8小时睡眠”可能反而误导了大众。究竟怎样的睡眠时长最科学?睡眠质量与猝死风险之间有何关联?让我们从科学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每天睡够8小时”被视为健康睡眠的金标准,但这一说法其实源于工业化时代的作息规律,而非严谨的科学研究。《人民日报》援引2021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覆盖32万亚洲人群的研究指出,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率呈“J型”曲线关系——7小时睡眠时,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风险最低;少于6小时或超过8小时,风险均会上升。这一结论颠覆了传统认知,说明“8小时论”对亚洲人群可能并不适用。

500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安建雄教授进一步解释,8小时是统计学上的平均值,个体差异极大。例如,短睡眠者(如爱因斯坦每天睡4小时)和长睡眠者(如某些运动员需9小时)都可能健康。判断睡眠是否充足的核心标准是“日间功能”:若次日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即使睡眠时间短于8小时也无需焦虑。

多项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足(通常指<6小时)确实与猝死风险相关。其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心血管系统负担: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和心率升高,增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风险。日本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每日睡眠<5小时的人群,急性心梗发病率是7小时睡眠者的1.5倍。

2.代谢紊乱:睡眠剥夺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诱发糖尿病和肥胖,间接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

3.免疫抑制:长期缺觉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使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下降,与部分癌症(如结直肠癌)的关联已在流行病学中得到验证。

然而,猝死通常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对健康人群而言,偶尔熬夜不会直接导致猝死,但长期睡眠不足合并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时,风险会显著增加。

《人民日报》特别强调,睡眠过多(≥9小时)的死亡风险可能被低估。韩国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显示,每晚睡9小时以上的人群,中风风险增加23%。可能的解释包括:

活动不足: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血栓形成风险上升。

潜在疾病干扰: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常表现为嗜睡,可能掩盖原发病情。

生物钟紊乱:过度睡眠打乱昼夜节律,影响激素分泌和代谢功能。

《人民日报》文章最后呼吁,公众应避免将睡眠数据化。智能手环监测的“浅深睡眠比例”缺乏临床依据,过度关注反而可能引发睡眠焦虑(一种因担心失眠而实际失眠的心理障碍)。真正的健康睡眠是“醒来后的舒适感”,而非机械追求某个数字。

正如一位睡眠科医生所言:“人类不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睡眠是生命自然的韵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与其纠结“睡够几小时”,不如倾听身体的声音,让休息回归本能的需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