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亿销售额到“削债”求生,龙光集团“地王”沉浮录
《星岛》见习记者 胖虎 深圳报道
8月25日,深圳市龙光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光控股”)发布公告,对公司治理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不再设立董事会,仅设一名董事兼总经理,由沈沛勇担任;纪海鹏、纪建德、陈芳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同时公司不再设置监事,张倍源不再担任监事。
公告称,此举旨在“精简治理结构,加快决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该变动已依据《公司法》及公司股东会决议完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章程要求。
被取消董事会的主体是龙光控股,这是龙光集团(03380.HK)上市公司下面的子公司,是内地的实体公司,即境内主体。
事实上,房企取消董事会并非首例。去年11月,旭辉集团取消董事会,林中等九人不再任职;今年2月份,花样年也取消了董事会,设执行事务董事兼法定代表人1名,同时免去张莉原董事长、董事职务等。这些取消董事会的地产公司都有个特点:昔日“地王收割机”,如今在疯狂削债。
地王收割机,靠城中村改造起家
龙光集团起步于汕头,由潮汕商人纪海鹏及其亲戚纪建德、姚美端、姚耀林于1996年联合创办,早期靠城中村改造起家,2000年,拿下汕头占地775亩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凭借开发出的“金禧花园”开始一炮而红。
纪海鹏作为龙光集团一把手,作风强悍,曾多次创下土地开拍最高价纪录,2003年,龙光进入深圳发展,以先声夺人之势先后以2.86亿、6.81亿,拿下深圳宝安中心和佛山天湖郦都“地王”,正式开启大湾区布局。
龙光集团2011年将总部搬迁至深圳,2013年登录港股市场,2014-2016年,在深圳多次刷新地王纪录:2014年斥资46.8亿元拿下龙华单价地王,楼面价超2.5万元/平,后来一期销售均价5.5万/平;2015年以112.5亿元竞得龙华红山总价地王,楼面价1.3万元/平,结果售价达到4.6万/平;2016年以140.6亿元斩获深圳光明区“巨无霸”商住用地。2019年6月,在深圳著名“史诗级土拍”上,经过140轮叫价、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龙光地产凭配建报价胜过中海一筹,最终以总价65.85亿元、增加配建22600平方米人才房,溢价率为45%拿下龙华民治地块。
纪海鹏善于把握市场周期,在如2014年这样的楼市低谷期加大拿地力度,待市场回暖时高价出售,这种“地王收割”模式使龙光集团在行业上行期快速扩张,吃到深圳楼市爆发红利。踏着地产行业上行的春风,龙光集团跨入了一线千亿房企的行列,销售额从2014年的133.5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1402亿元,也让纪海鹏家族在2019年以500亿元的财富,荣登胡润百豪榜单的51位。
耗时两年,“削债”求生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龙光集团和其他地产企业一样都是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模式。2020年8月,针对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施行,该政策设定的三项核心指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低于1倍,让地产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前有恒大曝雷,后有融创违约,龙光集团在这场大洗牌中也未能幸免。
2022年8月,龙光集团公告称,有5笔境外债务近17亿美元无法付息。同时将启动全面境外债务管理,以实现更稳定的企业运营,解决境外债务压力。
2025年1月,龙光集团公告称,境外债务的整体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推出境外债务的整体重组方案,已与其若干境外债权人达成一致。境外债务的未偿还本金总额约为80.38亿美元,其中整体重组方案涉及的境外债务未偿还本金总额约为75.62亿美元。预计整体削债比例达70%。境外债重组方案已经取得了80.8%的境外债权人的支持,现在只等香港的法院批准落地。
今年3月,龙光宣布境内债重组方案先期落地;7月初,二度重组完成。
今年7月,龙光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龙光控股境内债券重组已完成投票,涉及本金余额合计219.6亿元的21笔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重组议案均获得投资人表决通过。此次重组方案将对21笔债券的本息偿付安排进行调整,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多种选项。这意味着龙光境内债券重组宣告成功。
早在2023年龙光就曾进行债务延期操作,但那轮只是“时间换空间”;而本轮不同,是明确的“削债式”重组。数据显示,龙光境内债总额接近700亿,而重组后的方案设计,不再仅仅是“延期几年还本”,而是对债务本金、利息结构乃至清偿方式做了全面调整。债权人将获得组合型兑付方案:包括本金削减、远期回收、资产置换,甚至部分转股。换句话说,龙光用尽了能谈的条款,只为让债务尽快的“再瘦一点”。
据乐居财经报道,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房企流动性仍较为紧张的背景下,龙光此次重组的资源筹措力度远超市场预期。公司从境外调集5亿现金资源,这在境内重组案例中是比较罕见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该方案结构设计灵活,更贴近市场预期,反映出企业在化债过程中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