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究要来,就算曹操能打赢赤壁之战,也难抵挡门阀政治
就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取胜,消灭了东吴,也彻底消灭了刘备,控制了东南,也很难马上迎来一个新的盛世。
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刚消灭了袁绍,并乘势击败了乌桓,华北大体上已经稳定下来,成了曹操能够完全控制的地区。但即便如此,曹操也并没有完全控制北方,比如关中地区就仍然在马腾、韩遂的控制之下,河西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在曹操的控制范围之外。汉中的张鲁、四川的刘璋,也都是名义上对朝廷称臣,也承认曹操汉相的地位,但距离实际控制还远着呢。
曹操南征荆州的目标只是取得荆州,但因为刘表刚好死了,刘琮束手投降,刘备也被曹操击溃,所以曹操才想要乘势而下,一举击败孙权,彻底平定南方。如果此战成功,那么曹操在洛阳、襄阳到长沙这条线以东地区就基本上都没有敌人了,可以实际控制,但是这条线以西,也还是需要时间去逐个消灭和征服的。当然,也不排除如果曹操能够打赢赤壁之战,刘璋和张鲁就直接投降的情况。毕竟,在赤壁之战之前,刘璋名义上就和曹操是同盟关系。
但即使曹操能够在消灭刘备和孙权之后,又能南越岭表,迫使南越地区也臣服,并且接着消灭关中的马腾、韩遂等势力,也能迫使刘璋和张鲁束身归朝,彻底控制西南地区,但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并且使之稳定下来,逐步走向发展的道路,最终达到一个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时期,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事。甚至也可以说,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曹操仍然必须要面对众多的内外挑战。
从曹魏内部来说,日渐强大的门阀势力是曹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东汉后期开始,门阀世家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崛起也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托庇于门阀世家,以逃避朝廷赋役,成为众多的地方豪强势力,每个地方豪强都不仅是大土地所有者,而且拥有动员和武装这些土地上的农民的能力,也就成了所谓的部曲兵。这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全国分裂,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的根本性原因。
这种制度性的变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当时的赋税仍然是人头税为主,所以国家需要直接控制人口,才能汲取赋税。而且,在农耕时代的国家运转中,征发劳役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维持国家运转的重要支柱。但大量的自耕农为了躲避国家的赋税和劳役,自发托庇于豪强大族,对国家来说,就成了不存在的人口。所以,到西晋统一的时候,全国名义上的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还不到两千万,不仅远低于西汉时期的巅峰六千万的数字,也低于东汉时期五千多万的数字。如此严重的人口减少,当然不可能完全是人口不存在了,而是从国家的人口管理和统计体系里消失了。
在政治制度层面,问题也很大。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县察孝子考廉吏,可以任命为官员,州郡则负责向朝廷举荐人才,供朝廷征辟任命。但随着门阀世家的大量出现,察举制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州郡选拔和任命为官员的,基本上都是地方豪强,普通的寒门士人是很难得到被举荐的机会的。所以才会出现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杨修家族四世太尉、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情况,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只有进入这个网络,才能得到被举荐的机会,否则就完全没有了。
但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自发的发展趋向就是会内卷化,也就是这个圈子在运转的过程中,会逐步把越来越多的人甩出去,从而成为一个越来越越小的圈子,几个大家族之间相互举荐。比如曹操和司马懿两个家族之间,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举荐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曹操自己后来又曾举荐司马防的长子也就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出仕。所以,在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氏家族除了已经担任太傅的袁隗之外,袁绍的哥哥袁基也已经是太仆了,也已经是九卿了,离三公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发生董卓之乱,袁基当三公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同样的,杨彪自己当太尉,杨修也早晚会当上太尉。
这种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的可怕之处还在于,以某个世家大族为核心形成的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中,举主和被举者之间就是主仆关系,也是君臣关系,举主死了,被举者要服丧,举主被杀,被举者有为其复仇的道德义务。比如刺杀孙策的是许贡的门客,实际上也就是托庇于许贡门下的人,但他们为了给许贡报仇,奋不顾身。也就是说,主仆关系已经逐渐超越了君臣关系。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来说,就是主公的主公不是主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对国家是否有利,而是对自己的主公是否有利。比如东吴陆逊,原本就是为江东陆氏家族的宗主陆绩当管家的,陆绩死后,陆逊才出仕。如果陆绩不死,陆逊就得继续为陆绩服务。
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与作为国家象征和权力中心的皇权之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是非常明显的,大体上是皇权的绝对核心地位正在被逐步弱化,而门阀世家共治成为一个很难压制的趋势。比如汉末刘焉临死时,他当时还有一个儿子刘瑁仍然活着,但是郡大吏赵韪等人认为刘璋性格懦弱,易于控制,所以就扶持了刘璋继位。刘表的情况也一样,长子刘琦已经成年,但是蔡夫人家族为代表的荆州地方豪强实力宁愿选择尚未成年的刘琮为主。而在曹操进攻孙权的时候,东吴当地的豪强基本上都集体主张投降,只有与孙策一起从淮西来的周瑜、鲁肃等人主张抗曹。
而曹操能够用以对抗这种趋势的,其实也办法不多,一个办法是大力培植自己的宗族势力来掌握军队,打压门阀世家,来加强皇权。这就是曹操为什么要诛杀孔融和杨修的原因,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门阀世家的代表。但曹操的这种努力在他死后就付诸东流了,曹丕继位后,陈群和司马懿劝曹丕实施了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曹操继续打压门阀世家的倾向,而改为将门阀世家吸纳到曹魏政权中来。而高平陵之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门阀世家与曹操加强皇权的努力之间的决战,曹爽失败之后,司马懿父子相继实际控制曹魏,皇帝成了傀儡,真正的皇权核心是司马氏。
不过,司马氏篡夺皇权之后,这种趋势也并没有完全改变,只是达成了一个微弱的平衡局面,但为期非常短暂,就出现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之乱,西晋就崩溃了。而到了东晋,门阀世家以皇权为点缀,才形成了门阀世家共治的平衡局面。一直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冲击,原来的门阀世家势力逐步瓦解,逐步被国家所吸纳,成为府兵制的基础,才又重建了隋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