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系老将跨界掌帅印,华宝基金“万亿梦碎”待重整
《星岛》记者叶紫 实习记者朱苑盈 深圳报道
千亿公募三年内二度换帅,新帅“跨界”背景撞上旧局难题。
8月23日,华宝基金发布人事变动公告称,原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于8月22日离任,党委书记夏雪松正式接棒,成为这家千亿公募的新掌门。
这是华宝基金三年内第二次更换董事长。夏雪松与黄孔威同属“宝钢系”背景,但其职业履历多聚焦于集团财务与科技产业运营,并无公募基金直接管理经验。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及公司自身管理规模、主动权益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这位“跨界”董事长的上任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同根宝钢系,新帅跨界接任
华宝基金是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公募机构,2003年2月开始展业,现在的股权结构,华宝信托持股51%,为其控股股东,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持股29%,江苏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华宝信托的实际控制人为宝钢集团,持股比例达92.9%。因此,华宝基金一直带有浓厚的宝钢系基因。
离任的董事长黄孔威就出身于宝钢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计财部和资产经营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还曾兼任中国太保非执行董事、兴业银行监事及董事、长江养老保险董事等职,2022年7月正式担任华宝基金董事长后,主导公司在指数基金、固收业务等领域的布局。
而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同样来自宝钢系,本科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税收专业,其履历覆盖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宝信软件。在宝信软件,他从财务总监一路晋升至党委书记、董事长,于今年6月底宣布离职。
从履历上看,夏雪松并无公募基金行业直接管理经验,其擅长的企业财务管理、科技产业运营等经验,与基金公司核心的投研管理、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业务存在差异。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任命延续了股东方“内部调动、稳定过渡”的人事逻辑,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华宝基金在专业化与市场化之间的权衡。
增长乏力,面临多重难题
夏雪松接手的是一个指数业务亮眼,但主动权益产品拉垮、非货增长微弱的复杂摊子。
据华宝基金微信服务号,原董事长黄孔威最后一次公开发言是在今年6月,公司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会上。他表示,将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的投研投入与产品布局。
结合公司业绩及其发言内容,可窥见黄孔威在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的主要成果:
一是指数基金规模跨越式增长,从其2022年接任时的不足700亿元飙升至2025年8月的1010亿元,并形成了以港股互联网ETF、金融科技ETF、科技ETF为核心的“硬科技”ETF矩阵。
二是非货币基金规模稳步提升,从2022年7月的1345.78亿元增至2025年8月的1875.54亿元,行业排名从第30位提升至第28位。
但“局部亮点”难掩“全局困境”。就规模而言,对比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公司科技ETF单只超百亿规模,华宝基金仅有1只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且指数业务的“单兵突进”并未带动整体规模攀升,被行研机构认为,在行业竞争中进步几乎可忽略不计。
黄孔威刚上任时,曾提出“五年内管理规模突破万亿”的宏伟目标,然而截至2025年8月,华宝基金管理总规模为3647.26亿元,较2022年3706.07亿元不增反降,与“万亿目标”更相距甚远。
产品结构严重失衡带来的挑战,也是夏雪松上任后的“必答题”。
华宝基金非货币规模看似三年增长了500多亿元,但核心驱动是指数基金。主动权益基金不仅未贡献增量,反而因业绩亏损成为规模增长的“绊脚石”。汤慧管理的华宝宝康消费品基金在其任职近4年间亏损超26%;闫旭、陈龙等知名基金经理因产品亏损超30%或清盘已离任。
当前华宝基金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整体占比仅三成,未能形成与指数业务相匹配的增长动能。截至2025年8月,华宝基金3600多亿元总规模中,货币基金占比约半,而股票基金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货币基金收益吸引力持续下降,这种“重货币、轻权益”的结构,让其规模增长面临“虚胖”风险。
另一方面,主动权益投研乏力。尽管刘自强、张金涛等少数基金经理表现不错,但多数产品业绩承压,此前黄孔威推动的“平台式、一体化”投研改革,尚未充分转化为持续的业绩竞争力。
公募高管变更潮下的特殊样本
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管变更频繁。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25日,超100家基金公司发生高管变更,累计人数250余人,其中董事长变更50人,涉及20家公司。上周五,除了华宝基金宣布变更董事长外,信达澳亚基金也公告原董事长祝瑞敏离任,商健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
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是选择有深厚公募和金融背景的接任者。如汇添富董事长由其股东东方证券“元老”鲁伟铭接任;景顺长城由华能资本“老将”叶才接任。
而华宝基金作为宝钢系旗下企业,人事变动更倾向于“内部稳过渡”。但当前公司面临的是主动权益修复、产品结构优化、规模突破的迫切需求,“求稳”但“跨界”的人事选择,能否匹配“破局”的业务需求?
这一矛盾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其成效也或将成为观察国企背景公募专业化转型的关键样本。
编辑 | 梁景琴
终审 | 潘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