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经济3:未来二十年凭纯粹和快乐
“心力经济”系列第三篇来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前两篇我写《心力经济》《心力经济2:赵露思的阳谋无解》。在我看来,心力经济是以内在定见为核、情感投入为愿、精神专注为能的复合型价值创造方式。它立基于可再生经济的新形态——精神开发没有天花板,心力资源人人可修,创造力并非天赋特权,而是意识觉醒后的必然涌现。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未来:创造力不再是灵光一现的偶然,而是可修炼、可经营的心力工程。个体须打破专业茧房,修通“科技感知”与人文关怀的双轨能力,组织则应致力将产品转化为意义媒介和情感链接。
我为什么敢写“心力”,因为我每天翻完一本书写录心得日记不间断已经快一千天了,这几年也尽量每年都出一本书。输入输出,纯为快乐和精进。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乐”是自然的应力。努力是会累的,而训练和修行是不会累的。就像诺奖得主韩江说的,看书是纯粹的享受。
我是微信读书的日常客,最近看到邵雍的《渔樵问对》一直在热搜榜单前列。比较好奇,为何这样冷门的国学读物,也成为普遍爱好。想着,可能大家对邵雍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是感兴趣的。
《渔樵问对》通过“观物”“无心过”等一系列方法,引导人们去除内心的杂念,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对“生命力纯度”的提升与修养。当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时,生命的本源力量便能自然地显现出来。
邵雍19岁丧母,守孝三年,布衣素食,淡泊心性,于39岁定居洛阳,设馆授徒,潜心著述。司马光、富弼等名士敬其学识,赠庄园“安乐窝”,他也自号“安乐先生”。治学的纯粹和快乐,一目了然!
他三次拒官,称“平生不作皱眉事”,43岁成家,45岁得子,自述“静处乾坤大,闲中日月长”,在山水园林中思考宇宙,创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击壤集》等核心著作。
邵雍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我们有心。他提出“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强调“心”是认识世界、洞察万物规律的根本。
这种“一心观万物”的“心力”,不是指主观的臆想,而是指通过修养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能够客观地、本真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他的四个思想关键词是:
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观察事物。
一心观万心:洞察事物的本质与万物内在的联系。
无心过:去除内心的杂念、欲望和偏见。
与天道合一:最终达到与宇宙运行规律相契合的境界。
若是内心达到纯粹无染、与天地万物相通,便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那么这种“心力”能够让人超越个体得失,洞察世间万象、生生不息,并最终达到“安乐”的哲学人生。真正的“心力”是能够助人超越内外局限性的。
知道他的精神,再去读他的代表作《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会很感动,也能通过这首诗的同好,找到知音感。
最近重温周金涛先生的《人生财富靠康波》,中国人的60年一甲子,是经济学里的60年一康波。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则提出更庞大的时间体系“元、会、运、世”——1元=129600年,分为12会、360运、4320世。他认为宇宙在此周期内经历诞生、繁荣、衰亡、重启的完整循环,人类文明仅是其中一个片段。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副教授蔡峥近期提出的天文学观点也受到广泛关注。他说:“我们所有人来自同一颗星星。”在四五十亿年的宇宙演化中,基于统计力学,甚至“轮回转世”从概率上讲也成立——只要时间足够长,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庞加莱重现”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也曾表示:“你大脑的每一个行为,宇宙中某个地方都能感知,这就是量子纠缠。”地球上一粒子的变动,银河系外的另一粒子也能瞬间感应。宇宙本体是整体性的存在,无需信号传递,每个粒子、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不同的“相”。这是不是“心即宇宙”“一心观万心”在现代科学中的回响?
你看,所谓周期,拉长时空到无限看,万物都是一体的。人世间很多的相遇、巧合、契机,都是天地人虫鱼鸟兽都帮着你一起达成的,万物一体都快乐了,事情也就成了。
人越早领悟到这一点,即人与宇宙合一的,越能找到自己最专注的状态,越能活得不依赖外物而心自生欢喜。
当“心”能够“代天意”“代天言”,这意味着人的内心与天地运行的规律是相通的。
来看北宋五子的其他四人,他们的生命力纯度都是客观的——
周敦颐:主静无欲的“定力”,其精神定力是通过静坐、无欲的修持,来达到内心清明、与天道合一的境界。据传,茂叔为了使他的梦和荷花的梦混为一体,曾在小船中睡觉。
张载:为天下立心的“仁力”。通过这种心力,人能获得超越感官的“德性之知”,从而体悟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理。
程颢:心即天理的“涵养力”。“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他认为心与天理是合一的,心力就是涵养仁心、去除私欲的过程。
程颐:心以穷理的“格物力”。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心是穷究天理的工具。
我早年间定居北京七年,这次回第三故乡探望。朋友带着参观了老铺黄金的思想内核所在——“文房一号”,它的英文名字叫The Shi's Gallery(士的美术馆),其实就是将中国士人所喜爱的书房、禅房里的所有美妙的氛围精神器物,通过文物收藏和再创新创造全部复刻出来了。
笔墨纸砚、多宝盒/柜、字画和其收藏盒、镇尺,降香黄檀案头箱,经典书籍、佛像等等……原来的收藏只看重价值和物件,他们看中的是整个士的精神气质和道场的呈现,所谓烟云供养、得大自在。书房是读书人自建的宇宙和天地,走出去是天地,回来也是天地。
收藏的至高境界,一个是再现外在的园林,再一个是再现内在的精神文房。这个场让我相信,未来商业上可能需要有超越利益至上的纯粹追求,才能创造一些真正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化品牌。别人看老铺是一种排队五小时抢金的热闹,我看到的是悠远的文化力量。创始人想做的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品牌。
在馆里猛然看到一幅贾又福的画,不自觉驻足了很久。他把水墨画的气韵和格局完全解构重组,有真正自己的“烟云供养”了!
贾又福将自己长期置于太行山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写生或描绘外在的景物,更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他提出了“以石观化”的理论,这与邵雍的“以物观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所观察的太行山,不再是表面的石头和树木,而是亿万年来天地造化、沧海桑田的“化”。
你看,一生,其实找到一个场,还能与场合一,整座山的每一个所在都能被心全盘看见。多好啊,创作就是快乐!能得到艺术上、哲学上的纯粹感!其实做创业也是一样的,发心是否伟大而纯粹,决定着事业是否长远。
我此行住在北京朋友家里。她家里竟然还住着老和尚妙言,他的道场在温州,不接触任何钱物。寺内没有捐钱箱,没有二维码,没有补助,只有纯粹的修行。他依然在苦行和云游,随缘居住。他的师父是体光,体光的师父就是虚云(中国近代著名禅宗高僧,世寿120岁)。
那天早上八点半被朋友叫醒,跟老和尚一起早餐。看着他的行囊和杖就在旁边,他就问我知道什么叫“走江湖”吗?让我自己查。走江湖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禅宗的参学传统,大量僧人奔波于江西和湖南之间求教,形成“往来憧憧”的盛况。随后又看着我,告诉我要多“参话头”,不要只顾“话尾”。
他大概看出我治学三心二意,也比较贪玩,没有只专一念。他说,头,就是人心产生念头之前的那个宇宙。我就懂了,就是“道心”吧,人心之前,道心本就存在、独化。人心和念头掺了之后,就是话尾了。我们说出来的话,其实已经不纯粹了。
我后来自己学习——虚云老和尚《参禅法要》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即是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
我这些年看了那么多创业者,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人,真的是心很纯净的人,愿很大很正的人,才能相对长久一些。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超越利益的东西存在,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也是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区别。如果你只追求利益,那么你终将失去所有的利益。
我前些天抄写王重阳的《内修十论》。在自家墙壁上,涂鸦了“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来则有,去则无”“与物同求而不同贪,同得而不同积”“作意安之”“心安而虚,道来自居”“慧即天光”等字句,其实说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朋友接着老和尚的话跟我说,人生需要“三昧”,等持之间,要止定观慧。其实这些我都研究过,在写王阳明的时候,就研究过定慧等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合一,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个内核,贯穿所有时空。
现在餐厅生意普遍不太好,朋友逆势开了个投入巨大的店,收藏的4万多年的新西兰贝壳杉木板都放了六块。他说朋友们想共建一个很好的能量场。
门口屋顶花园就是他爸爸种的菜,老人家原来是个地方上的一个局长,现在每天打理菜园子,还会用南瓜叶和荷花插花。餐厅的主厨是个葡萄牙人,原来是米其林餐厅主厨,现在也下场创业,做纯素食。他说他的一桌客人,原来自己带酒,餐厅规定不能喝,走的时候有点不开心。但是第二天,他们表示身体很舒服,来感谢了。他做的百香果的甜品很新鲜可人,第二天来问我的感受,我说让我想到了狄金森的诗歌。我的脑子里确实莫名出现了这个人名。
在狄金森的时代,她并非以诗人身份闻名。她一生中只有少数几首诗被发表,而她的诗歌天赋直到去世后才被世人广泛认可。相反,在她的家乡阿默斯特,被更广为人知的是她的烘焙手艺。
1856年,她烤制的“黑麦印第安面包”(Rye and Indian Bread)在当地的畜牧展览会上获得了第二名。
她的许多诗歌草稿都写在食谱、巧克力包装纸或厨房用具上。这表明她写诗和烘焙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活动,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她用“石头里的饼干”来比喻来自神的珍贵礼物,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的精神馈赠。
她写: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
大意是,“希望是永远栖息在灵魂深处,永不停止歌唱的‘带羽毛的东西’。它不像欢乐那样依赖于外在的事件或境遇,而是扎根于内心,无论风雨,都始终如一。”
她的1800多首诗歌都躺在她的抽屉里,后来才得以发表,真不知道以前的叙事,为什么会把她描述成一个阴郁内向、拒绝社交的诗人!好像诗人就该那样子!并不是!对诗人的刻板印象何时休!
尽管她过着隐居生活,但她通过信件与朋友和家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烤面包等方式与邻里互动,这表明她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她的诗歌里有200多首提到食物,这绝对是个内心和外在都很纯粹快乐的人。
我原来也是个不快乐的人,也被旁人视为冷僻孤傲,但其实我内心就是很热闹欢愉的。这几年在外部也借假修真,无端快乐的时刻也多了起来。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记忆和历史都是可以改写和重写的,脑科学也是这么认为的!……无论过去和现在如何低沉,未来我们依然可以纯粹和快乐!
现在股市热了,各种机遇和危机也兴起,有自己核心主见并会迭代的纯粹和快乐就是入局之道。未来二十年,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装配一些纯粹和快乐的因素。不然就会累,会有心无力,或者无心无力。纯粹和快乐,才能让创造创新创业,力济无穷。
升华一点传统哲学上的至高领悟——当思维达到敦临的境界,对于外界的成功或失败、得失或吉凶,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它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结果,而在于内心的纯粹和正直,致力于为世界带来一份纯正的心力。这种思维模式,最终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宇宙大道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真正的无咎。
—— · END · ——
No.650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