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120层堆叠,下一代3D DRAM将问世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高密度3D DRAM可能即将到来。
比利时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 与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 宣布,300 毫米硅晶圆上成功外延生长120 层Si / SiGe 叠层结构,为推动3D DRAM的重要突破。
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传统DRAM 制程缩小至10 纳米级以下,电容体积不断缩小,导致电荷保存更困难、漏电问题加剧,业界普遍认为平面微缩已逼近极限。若要满足AI 与高效能运算(HPC)庞大的存储需求,未来势必要借由“垂直堆叠”提升密度,概念与逻辑芯片的环绕闸极(GAA)类似,3D 结构设计突破既有限制。
虽然HBM(高频宽存储)也常称为3D 存储,但严格来说,属于芯片堆叠式DRAM :先制造多颗2D DRAM 晶粒,再以 TSV(硅穿孔)互连组合,本质上仍是2D。真正的3D DRAM 是像3D NAND Flash ,单一芯片内直接把存储单元沿Z 轴方向垂直堆叠。
想象一下,用数百片非常薄、略有不同的材料薄片建造一座塔,每片薄片都会自行弯曲或变形。这正是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 和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300 毫米晶圆上交替生长 120 层硅 (Si) 和硅锗 (SiGe) 材料时所取得的成果——这是迈向三维 DRAM 的关键一步。乍一看,这听起来像是在叠纸,但实际上,这更像是用自然会分裂的材料来平衡一座纸牌屋。
过去,由于硅与硅锗(SiGe)晶格不匹配,一旦层数过多就容易出现缺陷,难以突破数十层瓶颈。这就像试图堆叠一副牌,其中每一张牌都比第一张稍大——如果不仔细对齐,堆叠就会弯曲并倒塌。用半导体术语来说,这些“倒塌”表现为失配位错,这些微小的缺陷可能会损害存储芯片的性能。这次imec 团队加入碳元素,就像层与层之间涂一层“隐形黏胶”,有效缓解应力(stress),展现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精心调整了硅锗层中的锗含量,并尝试添加碳,碳就像一种微妙的胶水,可以缓解应力。他们还在沉积过程中保持了极其均匀的温度,因为反应堆中即使是微小的热点或冷点也可能导致生长不均匀。
该工艺本身采用先进的外延沉积技术,就像用气体绘画一样。硅烷和锗烷(含硅和锗的气体)在晶圆表面分解,留下精确的纳米薄层。控制每层的厚度、成分和均匀性至关重要;即使是微小的偏差也会在整个堆叠中传播,从而放大缺陷。
那么,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努力呢?在传统的DRAM 中,存储单元是平面布局的,这限制了密度。而垂直堆叠(3D)则可以在相同的占用空间内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从而在不增大芯片尺寸的情况下提高存储容量。成功构建 120 个双层结构表明垂直扩展是可以实现的,这将使我们更接近下一代高密度存储设备。
想象一下,每一层双层结构就像摩天大楼的一层,如果其中一层错位,整栋楼就会变得不稳定。通过控制应变并保持各层结构均匀,研究人员有效地建造了一座由硅和硅锗组成的纳米级摩天大楼,每单位面积可容纳数千个存储单元。
其影响远不止内存芯片。精确多层结构的生长技术可以推动3D晶体管、堆叠逻辑器件,甚至量子计算架构的发展,在这些架构中,原子级层特性的控制至关重要。三星已经将3D DRAM列入其发展规划,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
此外,该研究与正在进行的栅极环绕场效应晶体管(GAAFET) 和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 技术开发工作相一致。这些先进的晶体管架构得益于外延生长技术对材料特性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制造出更小、更强大的晶体管,这对于电子设备的持续小型化至关重要。
团队指出,成果证明3D DRAM 材料层级具可行性。应力控制与制程最佳化逐步成熟,将来3D DRAM 有望像3D NAND 走向商用化,使AI 与数据中心容量与能效都更高。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你所知的硅片堆叠;它基于原子张力的工程顺序,创造出自然界本身难以产生的结构。对于内存技术而言,正如我们每次谈到新突破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里程碑,它可能会重塑芯片的设计方式,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集、更快、更可靠。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