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中国港口集团是可能的吗?丨港口圈

每当港口圈发布某个省份整合港口资源时,总有人在文后留言,“要不组建个中国港口集团算了”。虽然圈友很大程度上是“随口一说”,但是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这一个颇具讨论意义的话题,值得单开一篇文章,那先说结论:是有可能的。

组建中国港口集团之所以成为一种可能,原因无外乎有三个:一是有趋势,二是有需求,三是有样板。

首先谈趋势。过去十年,在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系列要求的催动下,全国各大沿海以及内陆省份已相继完成“省级港口一体化”,目前各地已经形成的趋势就是省内港口之间已不再内卷,继而开始了省级港口集团之间的竞争。

其次则是有顶层设计的需求。这个需求归结起来是两个层面的:一是因为国际竞争需要统一话语权,二是国内发展需要避免内卷。在在目前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港口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设施,亦成为地缘战略的重要节点。在中美博弈加剧,“海上通道安全”成为焦点的情况下,有统一的港口“国家队”可能更具话语权。另,虽然已有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省级港口集团,但跨省之间依旧存在竞争壁垒,难以形成全国层面的协同。

最后,电信、电网、铁路等重要资源都曾完成过“国家队化”,从格局较为分散的地方性运营,实现央国企运营,已有整合的经验在侧,对于港口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整合与融合也成为可能。

500

资料图,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姚世欣

在上述因素的叠加下,当然可以尽情设想“中国港口集团”的成立,但是文首的结论还有后半部分的冷水没有泼:这样一个超大型的港口集团成立,面临非常现实的难点,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发挥不出“大港口”的作用。

首先会面临非常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个省级港口集团背后涉及地方财政、土地资源、税收等系列问题,往往是地方的“压舱石产业”,如果上升到全国统一集团,地方政府失去主导权,积极性会受影响。其次就是现有央企,如招商港口、中远海运港口本就在全球六大洲布局,新成立的港口集团与他们之间的定位如何,是形成合作还是替代的关系,都将引发博弈。

另外一个症结则是,电信、铁路、电网等天然是全国一张网,港口则是一个高度依赖城市发展和腹地经济的行业,而且南北地区港口的货源结构、航线构成大相径庭,统一经营未必能够形成产业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反而会形成“大锅饭”,影响港口的发展。特别要理性看待的是,全国各省完成省级港口集团整合后,部分港口集团因为整合不彻底,多港之间的无法有效融合,并未实现1+1>2的预期效果,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实施更大范围的统筹发展,结果很难预料,在短期内难度也极大。

当然,如果把“中国港口集团”视为一个必须要去完成的宏大目标,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是一个更为审慎的策略:

一是在环渤海、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进行跨省市的一体化整合,看是否具备全国推广的条件。前几年,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港口一体化整合设想甚嚣尘上,由于推动的主体还未上升到更高层级,使得各种方案不了了之。如果目前以“中国港口集团”的目标为终,分步骤推动区域整合,划出“试验田地”是更具实施性的第一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想要发挥全国港口集团在应对行业危机时的共同决策能力,还可以尝试组建更为松散的国家级港口联盟,并非完全需要资本的链接,从而仍旧可以保留区域运营特色。

港口圈认为,港口作为高度依赖区域经济的行业,“中国港口集团”这个提法总在不同的时期被反复提及,这背后有一种隐秘的“战略焦虑”。当全球集装箱运力的85%被前十大集运公司掌控,而港口的议价权分散没有统一的声音;当中美博弈、全球供应链安全凸显,港口作为“战略资产”被赋予了安全属性时,分散的港口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级话语权;当省级港口集团解决了省内港口竞争,又重新陷入省级港口之间的无序竞争,港口从量的比拼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时,多个维度的压力都促使了“战略焦虑”的产生,继而希望更庞大的组织来平抑这些风险。我们可以依赖这样的路径吗?这仍旧值得持续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