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油和植物油,谁是癌细胞最爱(你可能猜对了,但是不知原因)
对于特定人群,健康考量应优先于口腹之欲。最新发表在《自然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对于肥胖小鼠,影响其肿瘤生长的关键因素并非肥胖本身,而是脂肪的来源。具体而言,含有猪油、牛油或黄油的高脂饮食会加速肿瘤生长,简直是肿瘤的“神助攻”;而以椰子油、棕榈油或橄榄油为主的高脂饮食,则不会产生这种影响。
撰文 | 张洪涛
人类的厨房里,总是少不了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宫斗大戏”——猪油很香,但不健康;植物油听上去很健康,但过度精炼却会暗藏反式脂肪酸。
其实,身处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本身是相对“抗造”的。只要食材选择不过于极端,过度纠结其优缺点而产生的焦虑,反而会成为健康最大的威胁。
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适度享受生活才是关键。毕竟一生不过三万天,该吃香喝辣时,就无需过分纠结咸甜脆麻酥。
不过,对于特定人群,健康考量应优先于口腹之欲。最新发表在《自然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对于肥胖小鼠,影响其肿瘤生长的关键因素并非肥胖本身,而是脂肪的来源。
具体而言,含有猪油、牛油或黄油的高脂饮食会加速肿瘤生长,简直是肿瘤的“神助攻”;而以椰子油、棕榈油或橄榄油为主的高脂饮食,则不会产生这种影响[1]。
1
动物油:肿瘤的 “神助攻”?
这份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使用小鼠做实验,给6周龄的小鼠喂不同脂肪来源的高脂饮食,10周后接种黑色素瘤细胞。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吃猪油、牛油、黄油这些动物油的小鼠,肿瘤长得又快又大,黑色素瘤体积比正常饮食组翻倍!
而吃椰子油、橄榄油、棕榈油这些植物油的小鼠,肿瘤大小和正常饮食组几乎没差别,哪怕它们和吃动物油的小鼠一样都是小胖鼠。
图:B6-F10, E0771和LGSP是三种不同的肿瘤细胞。在喂食黄油型高脂饮食的小鼠中,肿瘤生长速度都明显高于喂食标准饮食(SFD)和棕榈油型高脂饮食的小鼠[1]。
在人类中,肥胖与肿瘤的高发有相关性。英国的研究数据认为,肥胖跟6%的癌症有关,是第二大可改变的致癌因素。
而如今的这份研究则揭示了一种可能性:肥胖本身可能不是问题,饮食中导致肥胖的油脂才是问题。这就好比同样是参加比赛,动物油队给肿瘤疯狂 “喂饭”,让肿瘤一路狂飙;植物油队则让肿瘤 “佛系发育”。
2
动物油并非直接影响癌细胞生长,而是通过干扰免疫细胞的功能达到对癌细胞的“神助攻”
作为消灭肿瘤细胞的“特种兵”,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CD8+T细胞都需要关键的抗肿瘤武器 —— 干扰素(IFNγ),但是实验表明,小鼠食用动物油黄油(butter)之后,不但能够抵达肿瘤组织的“特种兵”少了,这些NK细胞和CD8+T还大大减少了IFNγ的产生,因此对于肿瘤的杀伤力会大幅下降。
这就好比是布防到肿瘤前线的士兵少了,武器里弹药还不足。所以说,动物油在这场抗肿瘤大战中,妥妥地站在了肿瘤那一边。
相比之下,植物油棕榈油高脂饮食喂食的小鼠,表现却很不错。与标准饮食(SFD)相比,虽然棕榈油组小鼠的NK细胞表达的IFNγ还是要少一些,但是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小鼠太肥胖,NK细胞的功能本来就会弱于体重正常者[2]。在同是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鼠中,棕榈油组高比黄油组有更多的高表达IFNγ的NK细胞(差异显著)和CD8+ T 细胞(但差异不太显著)。
为了证明对免疫细胞的影响确实是黄油组小鼠肿瘤快速生长的原因,研究者干脆使用了一种既缺乏NK细胞又缺乏T细胞的小鼠(Rag2-/-γc-/-)小鼠来做实验。研究者先给这些小鼠喂食黄油型高脂饮食或棕榈油型高脂饮食8周,随后接种B16肿瘤细胞。结果表明,对于这些免疫功能有缺陷的小鼠,不同脂肪来源的高脂饮食,对肿瘤的生长速率或大小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差异。
这个实验充分表明,饮食中的动物油并不是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而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来给肿瘤“助攻”。
脂肪不分好坏,但却很懂 “站队”——动物油站队癌细胞,植物油站队免疫细胞。
3
动物油导致NK细胞“大腹便便“,影响细胞代谢和功能
动物油为啥会拖累NK细胞和T细胞的战斗力呢?深入研究发现,吃了动物油后,身体里的代谢物会悄悄改变免疫细胞的“工作状态”。有意思的是,它对 NK 细胞和 T 细胞的影响,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先说 NK 细胞。动物油一进体内,NK细胞就像揣了个小肚腩 —— 细胞里会堆起不少脂滴,活活变成 “大腹便便” 的样子。
这些 “发福” 的 NK 细胞,遇上细胞因子刺激时反应特别迟钝:糖酵解的速度慢下来了,氧化磷酸化也打了折扣。这可不是小问题,它正是肥胖人群里NK 细胞常有的 “代谢瘫痪” 毛病,战斗力自然大不如前。
但吃棕榈油的小鼠就不一样了。它们的NK细胞在细胞因子刺激下,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都能火力全开,完全没出现“瘫痪” 迹象。这些NK细胞,也没有“发福”的迹象。
这背后的关键,藏在一个叫 c-Myc 的蛋白里。它就像NK 细胞的 “代谢指挥官”:既能调控糖酵解相关基因,帮细胞多摄取葡萄糖、加快糖代谢;又能调节线粒体功能,让氧化磷酸化更顺畅;最终的结果就是能管住脂滴,不让它们在细胞里堆积。
实验结果很清楚:吃黄油的小鼠,NK 细胞里的c-Myc 蛋白少了;吃棕榈油的小鼠,这种蛋白却多了。正是棕榈油帮NK细胞保住了足够的c-Myc,才让它们避免了 “代谢瘫痪”,始终保持战斗力。
c-Myc竟然是NK 细胞的 “身材管理”专家!
4
动物油的脂肪酸代谢物里,藏着捅向T细胞的“软刀子”。
动物油对 CD8+T细胞的影响,不是让它“发福”,而是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过多的长链脂肪酸(LCFAs)会抑制细胞内代谢,让CD8+T细胞的功能打折扣。
黄油和棕榈油这两种高脂饮食,虽然都有长链脂肪酸,但对 T 细胞的影响却大不相同。这其中的关键,就藏在它们的“脂肪酸配方” 里。
黄油高脂饮食里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长链脂肪酸中较多的是肉豆蔻酸(C14:0)和硬脂酸(C18:0);而棕榈油高脂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较高,长链脂肪酸中较多的是棕榈酸(C16:0)、油酸(C18:1)等。
(注:“C18” 表示这种脂肪酸分子中含有 18 个碳原子;“0” 表示分子中没有双键,为“饱和脂肪酸”;“1” 表示分子中有一个双键,为非饱和脂肪酸。)
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影响CD8+ T细胞功能的,是这些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吃黄油高脂饮食的小鼠,血液里会多出一种叫硬脂酰肉碱(CAR18:0)的代谢物;而吃棕榈油高脂饮食的小鼠,就算有棕榈酸(C16:0)这类长链脂肪酸,对应的棕榈酰肉碱(CAR16:0)也没见增加。
研究者用脾脏的 CD8+T细胞做实验,结果很清楚:硬脂酰肉碱会让T 细胞激活后产生的 IFNγ明显减少。而且长链酰基肉的链条越长,IFNγ的减产就越严重!
进一步研究发现,长链酰基肉碱(比如CAR18:0)会降低T细胞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速率,还会导致线粒体损伤(表现为活性氧增多)。这就像给 T 细胞的 “发动机” 泼了冷水,最终导致T 细胞 “没劲干活”,IFNγ也跟着减少。
更直接的实验表明,经过长链酰基肉碱处理后,原本能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杀伤力也变弱了。这说明,长链酰基肉碱通过破坏线粒体功能和减少IFNγ,实实在在地削弱了 CD8+T 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长链酰基肉碱特别“挑食”,只影响CD8+T细胞,对 NK 细胞却没什么作用。
5
线粒体的“故障”,既能让免疫细胞“全体哑火”,也会给肥胖和糖尿病 “开门揖盗”
线粒体就像细胞里的“能量发电机”,一旦这台机器出了毛病,细胞干活就没了力气。免疫细胞本来可以对癌细胞“火力全开”,线粒体一出故障,就全体哑火了。
动物油对 NK 细胞和T细胞的“攻击”,虽然用的是不同招数,但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 搅乱线粒体的正常工作。
肥胖人群体内NK细胞的“代谢瘫痪”,和吃黄油高脂饮食的小鼠身上的 NK 细胞状态很像;而在人类肥胖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也能发现长链酰基肉碱CAR18:0 的升高。
这可不是巧合,之前的研究早就发现,长链酰基肉碱水平高的人,得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风险更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也会上升。更麻烦的是,如果既肥胖又有高 CAR18:0,这些健康风险还会 “叠加升级”。
这么看来,伤害免疫细胞线粒体的机制,其实和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的“祸根”是相通的。就像同一把钥匙,既能拧坏免疫细胞的“发动机”,也能打开代谢疾病的 “潘多拉魔盒”。
不过得说明一下,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小鼠身上做的。实验里用的高脂饮食是单一脂肪来源,有点像“极端饮食”,和人类每天五花八门的饮食不太一样。而且就算在小鼠实验里,也不是所有肿瘤都“吃”动物油这一套:乳腺癌细胞在动物油喂养的小鼠身上长得更快,但胰腺癌细胞对脂肪来源就没那么敏感。
但综合来看,饮食确实像个“多面手”:既能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让人变胖、得糖尿病,也能在肥胖的时候削弱免疫力,帮着某些疾病“趁虚而入”。
至于怎么通过调整饮食来增强免疫力,甚至帮癌症患者抗癌,还得等更多研究来揭晓答案。
总结一下:
在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健康比拼里,植物油对免疫系统确实更“友好”些,算是略胜一筹。但这可不是说大家就得把植物油当饭吃 —— 毕竟研究里的参照系是正常饮食,高脂饮食不管来自动物还是植物,本质上都是被当作“反面教材” 来分析的。说白了,只要是高油脂饮食,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区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们没法完全和油脂“绝交”,毕竟它是饮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研究里能 get 到的实用信息是:选油的时候,不妨多给植物油一些机会。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要和动物油彻底说再见。想想看,偶尔用猪油炒盘青菜,那股子香喷喷的烟火气,不也是生活里的小幸福嘛。
油脂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别让“量”成了身体的负担,而 “选择” 的意义,则是在于平衡“吃得香” 和 “吃得健康”。
参考文献
[1] Kunkemoeller, B., et al., The source of dietary fat influences anti-tumour immunity in obese mice. Nature Metabolism, 2025.
[2] O’Shea, D. and A.E. Hogan, Dysregul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Obesity. Cancers, 2019. 11(4): p. 573.
作者简介
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本文仅作为医学常识性科普,不作为任何医疗建议。若有不适,请尽快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节生姜”。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