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火爆 啟示中國足球市場化改革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进入消费拉动社会的中国,足球市场市场化式由下向上方为破局之选。
不久前中國足協前主席因受賄8000多萬元人民幣被判無期徒刑,入獄的還有前國家主教練、在英超踢過中場的李鐵。至於國足世界盃外圍賽小組墊底出局,已不再是新聞,球迷早知它到了「冇眼睇」的地步。中國足球下坡路已經走了四分之一世紀。
對它,剩下的只有調侃:國足是中國發展的反向指標──國足愈差,中國愈好。
不過近來突然出現了火爆的「蘇超」(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這個省內城市聯賽熱度超乎想像:2025年7月5日在南京舉行的比賽有超過6萬名觀眾到場觀戰,創下中國非職業足球賽事觀戰人數紀錄,並讓國人重燃對足球的希望。
足球運動忌由上而下「打造」
有經濟學者說,其他省無法「抄作業」,因沒有哪個省像江蘇那樣,不僅富有,而且各城市經濟發達程度差不多。沿海省份中省內城市收入差別,江蘇的確比山東、浙江、福建、廣東都低。然而,人均收入高低和平均程度並非一城市某項運動是否會火爆的理由,也不是一個省能不能辦好聯賽的理由。
最窮省份之一的貴州,不也在黔東南榕江縣搞火了「村超」(鄉村足球超級聯賽)?英國人口相當於中國一個省,李斯特城比起倫敦和曼徹斯特窮多了,還不是可以殺入英超?
拿英國來比較,總會被指不合適,畢竟人家有悠久的足球文化底蘊。那日本、南韓甚至越南如何?一個14億人口大國,三十年來中央和地方電視台沒有一天不播中外足球聯賽,註冊球員(含業餘)超過50萬,缺乏足球文化已不是藉口。
其實,足球在中國並非經濟的反向指標,它與一些長期解決不了的經濟問題如出一轍。
首先是對足球本身認知上的錯誤,在國家青少年的教育體系中,足球一直被視為「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的「體育」。
兒童開始踢球,如果有一定天賦,可能被推薦往附近的體校做一些比較專業的培訓。但是正如其名,「體校」就是將足球與體操、田徑等運動視為健體活動,除非極有天份或者有「路數」的,一般人都進不了職業足球圈子。但這不是今天足球在我們生活中的全部意義。
本質上,足球是以大型集體競技運動方式提供娛樂和觀賞的消費活動,雖然對踢球者它有體育鍛煉的意義。
因此,它的親和力──球員和球隊與球迷多種互動,成了市場的基礎:不花錢可以看「村超」,花十塊錢可以看「蘇超」,花幾十英鎊就看英超,只要娛樂到了球迷,都能旺。
同時,足球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運動,而是一個既要不同的個人技能,又要團隊配合的對壘,需要通過大量的比賽、球員和教練的流動、逐層篩選和不斷重組,加之先進數據分析,才能形成高水平球隊。
它不像一個鋼琴或小提琴獨奏家,而更像一個交響樂團在演出。而22人對壘,比交響樂更容易引起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
搞清楚了這個本質,就知足球運動是不可能由上而下「打造」成功的,要靠市場親和力和有規模的多層次推動。
有些運動的確可以靠國家之力打造,特別是一些個人競技項目,比如說高台跳水。甚至本來由下而上的項目也可以因為是個人比賽方式而變成了自上而下的「國家體制」型的項目。
例如港人容國團為中國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的乒乓球,由1961年莊則棟、邱鍾慧獲得男女單打冠軍開始,便由國家隊激發,成為全民喜愛的運動,1970年代甚至成了中美外交的工具,並提出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此時國家隊、省隊這種「國營體育」的目標和動力,已經不在親和力,而是為國爭光的或者為省爭金牌。
自下而上的市場化發展足球,英國是榜樣:四個級別92支球隊的職業聯賽之外,半職業聯賽還有五個級別,底層還有多個級別的業餘球會聯賽。今日英超早已超越本國,從球員、教練、球迷到贊助商和播放平台都是全球範圍市場化的,但下面多個級別的賽事,升降規則一樣嚴謹,比賽更多,靠的更是本地球迷市場。
中國足球做過市場化嘗試,從體委包辦轉到職業俱樂部聯賽制,已經30年。但三方面的現象反映出市場化沒有成功。
一是沒有形成底層的聯賽基礎。今天火爆的非職業「蘇超」和兩年前冒出的「村超」,反向說明之前缺失了有規模和親和力的基層比賽和球會,青少年球員無法在比賽中成長,進而從業餘到職業。
二是對職業球會的財務和資金來源缺少監管。媒體對冠名的企業,包括剛剛在香港股市被除名的恒大,如何參與與經營球會,都無法透過輿論和傳媒監督。三是體委仍然在多方面「插足」該項運動,包括教練、球員等多個關鍵選擇上。
上面三點,第一點導致青少年不具備比賽型的技術和心理基礎,一到大賽就犯下各種低級失誤。後面兩點形成黑箱作業的腐敗環境。
試想,李鐵為什麼可以用1800萬元打通各種關節,讓他的球隊輕易打敗「中甲」決賽對手?之後他又為什麼可以用同樣的手段,買通足協主席,變成國家隊主教練並安排完全不夠檔次的自己人進入國家隊?說到底,這是個偽市場。
上海一好友知道我從讀大學到研究生班再到港大教書,都是校隊的守門員,問我為什麼會喜歡足球?我說,足球就像體育中的交響樂,複雜又精采。他卻說,這裏的足球更像一個黑社會。若多數家長和他想法一樣,就算孩子是足球天才,也不會讓他成為職業球員。
即是說,市場化改革沒有成功前,人口基數再大,不相干。從「蘇超」引出真正的全國足球市場,不是錢的問題,是市場規範的問題。
我國除了電商、動漫等改革開放以後才出現的行業,以前存在的行業中,有不少類似足球運動的情況:改革的帽子戴在一個個半路出家的和尚頭上,口頭說要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但六根未淨的他們不僅有慾念,還有靠原體制保留的權力在市場中獲利的手段。
現在經濟改革進入消費拉動的模式,最接近市場端,正是好時機,改變各種通過冠冕堂皇的口號干預市場、背後謀私利的機制,規範市場。且拭目以待,看「蘇超」能否引領中國足球市場化,成為改革開放2.0的範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