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肥臀”才是真·长寿储备?这种隐藏脂肪每涨3斤,心脏衰老1岁!男性更易中招?

500

自3月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将减肥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国家都在喊你减肥”的高度。如今,已经过了5个月有余,不知各位立志减肥的朋友们如今成效如何了?(狗头)

500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有全球约43%的成年人受到影响,且男女比例相当[1]。如果“过于丰满”,首当其冲的就是心血管和代谢功能,不仅如此,连衰老速度和整体寿命都会被明显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平时看文章也不乏“体重超过xx公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xx%”之类的说法。但这些数据比起今天要讲的这篇研究,还远远不够具体!

就在刚刚,聚焦于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研究[2],不仅将肥胖、体型与心血管衰老的关系精确到了“衰老了几岁”的level,还为我们揭示了男女天生在肥胖乃至心血管衰老方面的惊人差异!

500

500

隐藏的脂肪是更大的元凶!

研究者利用AI技术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超过21,000名中年男女(涵盖健康及已患病人群)的心血管“生理年龄”,并通过全身成像得到了全身的脂肪分布情况。

500

图注:实验流程与基本指标

经过一顿分析,研究者们发现,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是“坏”脂肪的内脏脂肪,的确名不虚传:

内脏脂肪组织体积每增加1L,心血管年龄差平均增加0.656年。

鉴于内脏脂肪的密度大约在0.92到0.94 g/ml之间,因此1L的内脏脂肪大约是920 g~940g,约为2斤(这还没算上伴随脂肪体积增加的水分等)。所以,也就是说,2斤的内脏脂肪,就会导致心血管年龄平均衰老7~8个月。

而具体到某些与肥胖息息相关的肌肉、肝脏等部分的时候,脂肪与心血管衰老也显示出了十分具体的关联:

肌肉脂肪组织浸润每增加1%,心血管年龄差平均增加0.183年;肝脏脂肪比例每增加1%,心血管年龄差平均增加1.066年。

所谓的肌肉脂肪组织浸润,其实就是脂肪组织异常地进入肌肉的程度。按派派的理解,可能就相当于“纯瘦”变成了“肥瘦相间”,正如拥有美丽大理石纹的牛肉(bushi)。这样的肌肉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力量减弱[3]。

500

什么文章,怎么还看饿了?

而肝脏脂肪则更无需派派多说,与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等问题息息相关。

500

图注:内脏脂肪(VAT)、肝脏脂肪(PDFF)和肌肉脂肪浸润(MATI)都与心血管衰老加速有关

但如果故事只讲到这里,那还远远不够有意思,本篇研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这些脂肪对心血管的影响,还有明显的男女差异!

500

脂肪与衰老的“重女轻男”?

我们都知道内脏脂肪包裹器官,更容易破坏器官正常功能、引起变性、代谢紊乱等问题[4],是加速衰老、破坏健康的“坏脂肪”;而皮下脂肪在人们眼里比内脏脂肪更“安全”。但是这次,研究者发现,在男性身上,皮下脂肪也十分促衰:

就比如众多中年男性都逃不脱的肚腩:在之前讨论度颇高的“男人的花期有多短”话题中,肚子的出镜率非常之高。而研究发现,肚腩——不论是戳起来硬硬的(内脏脂肪)还是捏起来软软的(皮下脂肪),都没有一寸是无辜的!

500

数据显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体积与心血管年龄差的关系,仅在男性中显著。而男性的总体脂肪每增加1 kg,心血管就会平均多衰老0.983年(约11.8个月)。更精确地说,腹部的皮下脂肪的体积每增加1L,心血管就会比实际年龄平均多衰老0.432年,也就是5个月!

500

图注:男性的腹部皮下脂肪(ASAT)、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上半身的体脂(男性型脂肪,Android fat mass)都与心血管衰老加速有关

也就是说,堆积在男性腹部的脂肪,无论内外,都是促衰的信号。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命运对女性的偏爱,表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研究发现,对男性影响较大的腹部脂肪对女性并无显著影响。并且,女性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这种脂肪可以被称为梨形脂肪(女性型脂肪,Gynoid Fat),而这些梨形脂肪的增加,对女性的心血管衰老的程度基本没有显著影响。

数据显示,这些脂肪在女性身上更多是保护健康的角色: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存储方式相对安全,不会像腹部脂肪那样对内脏器官造成压力和代谢负担,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的风险。

500

至于凭什么,许多研究也给出了解答。这种性别对身形的偏好,背后除了遗传、自然选择,还有大部分是激素的作用。

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以减少臀部皮下脂肪的分解,对腹部内脏脂肪的影响较小,导致脂肪在臀部皮下积累;此外,它还能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影响脂肪摄取,增加臀部皮下脂肪细胞数量[5]。

甚至有研究发现,吃了相同的一顿饭,女性只会把摄入脂肪的5%储存在内脏,而男性摄入后,安排在内脏上的比例却足足有21%[5]!

这方面的差异,在心血管的研究结果中也有体现:在男性中,雌激素雌二醇(E2)的水平每增加1单位,心血管年龄就会平均增加0.481年(5.7个月);而在绝经前女性中,E2的水平对心血管年龄差的影响并不明显。

500

图注:雌二醇(E2)在男性体内与心脏加速衰老相关,但在女性体内则展现出保护趋势

综上,内脏脂肪会加速心血管的衰老进程,这不论男女,但是,女性特有的梨形身材和脂肪却与心血管衰老速度减慢存在显著关联!

500

所以命运就是如此不公吗

除了以上扎心(只扎男性)的发现之外,研究还向我们提示了一个长久以来的误区:我们习惯于用BMI这个简单的数字来定义胖瘦,并以此作为健康指标,但它其实非常“粗糙”,并且早就过时了

500

BMI也会骗人

研究者通过将体脂分布按与BMI定义的正常、超重和肥胖类别相同的百分位范围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尽管有些人有相同的BMI,但他们的代谢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并不相同:

在女性中,有31%被BMI分类为超重的参与者,其全身脂肪质量实际上处于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这些看似肥胖的女性的体重可能更多地来自肌肉和骨骼,而不是脂肪。

在男性中,有11%被BMI分类为正常的参与者,其全身脂肪质量实际上处于肥胖范围内。所以,这些男性可能是“瘦胖子”,他们的体重看似标准,但体内,尤其是腹部,早已积累了大量的脂肪,影响心血管的衰老,从而影响寿命。

500

图注:左边是BMI分类,右边是真实体脂分类,而线条的流动暴露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偏差

所以,在减肥的过程中,腰围、体脂率等可能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指标,而不是单纯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啦~

就在去年7月,《柳叶刀》子刊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患一种或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可能性比健康人高出了1.4~2.4倍[6]。

所以,从饮食、运动下手赶走这些“坏脂肪”,是真的很迫切!本研究中也提到:体力活动对心血管衰老有积极影响,即使在肥胖的情况下,较高频率的体力活动,也能显著减缓心血管衰老。

所以,现在开始动起来,就能为健康和长寿多加一些分~

500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2024. https://www.who.int/

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5 February 2025, date last

accessed). 

[2] O'Regan, D. P., Losev, V., Lu, C., Tahasildar, S., Senevirathne, D. S., Inglese, P., . . . de Marvao, A. (2025). Sex-specific body fat distribu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ageing.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00,1-13, 1–13. doi:10.1093/eurheartj/ehaf553

[3] Biltz, N. K., Collins, K. H., Shen, K. C., Schwartz, K., Harris, C. A., & Meyer, G. A. (2020). Infiltration of intra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mpairs 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o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98(13), 2669-2683. doi:https://doi.org/10.1113/JP279595

[4] Ibrahim, M. M. (2010). Subcutaneous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Obesity Reviews, 11(1), 11-18. doi:https://doi.org/10.1111/j.1467-789X.2009.00623.x

[5] Nauli, A. M., & Matin, S. (2019). Why Do Men Accumulate Abdominal Visceral Fat?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Volume 10 - 2019. 

[6] Kivimäki, M., Frank, P., Pentti, J., Xu, X., Vahtera, J., Ervasti, J., . . . Partridge, L. (2024). Obesity and risk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hallmarks of cellular ageing: a multicohort study.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5(7), e454-e463. doi:10.1016/S2666-7568(24)00087-4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