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官宣 多家网约车平台优化司机保障 升级出行生态需多方共建
8月15日起,各网约车平台企业纷纷发布公告,推出降低抽成比例,提升司机权益保障计划的相关措施,通过公开抽成比例、细化抽成方案、优化抽成分布结构等方式保障司机权益。
出品|网经社
作者|无痕
审稿|云马
多家网约车平台纷纷宣布下调抽成比例
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低抽成比例。滴滴宣布,在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14%的基础上,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降至27%。针对月完成50单及以上的司机,通过“返佣宝”保障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25%部分次月返还。据了解,滴滴抽成留存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补贴反馈司乘,以及用于夯实司机和乘客权益保障、完善安全和体验等能力建设。

8月15日,T3出行公告称,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年底前将26%-27%高抽成订单占比从21%降至17%。月完成50单及以上的司机,流水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25%部分自动返还。

8月15日,曹操出行公告称,即日起,平台订单抽成比例上限从22.7%下调至22.5%。

8月17日,高德打车公告称,联合不少于80家合作平台推动抽成上限不超过27%(含信息服务费),司机收入不低于乘客实付的73%。信息服务费上限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金等方式降低合作平台综合成本2%。
值得注意的是,在半个月的7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于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佣金、抽成、会员费、技术服务费、信息服务费、营销推广费等收费行为。

各家网约车平台主动调整抽佣比例,或是对该《指南》的积极响应。
推动行业生态 优化策略激活双向正循环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平台降低抽成比例对司机与消费者形成双重正向激励,在司机端:抽成下调有利于收入稳定;透明化、简明化账单和规则,减少误解,增强获得感;叠加完单奖、热区红包、免佣卡等激励政策,进一步激活“多劳多得”机制,促进司机接单积极性。在消费者端:平台为稳定司机收入,也在多举措扩充打车需求,包括推出包车、宠物出行、六座快车、轻享等细分品类,可以更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
郭涛表示,长期看,司机收入改善可提升服务稳定性,缩短应答等待时间,整体优化叫车成功率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形成“司机增收-服务提质-用户留存”的正向循环。
例如滴滴平台,就通过多项奖励来激励司机,2024年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为14%,其中,抽成留存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司乘补贴和各类保障二次分配回去。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移动出行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主动优化抽成机制与司机权益保障方案,展现出积极正向的行业态势。在司机权益层面,头部平台在原有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降低司机理解抽成的门槛,减少谣言和误解,可以稳定司机群体心智,促进行业清朗、健康。这种转变推动行业生态优化,头部平台示范效应促使中小平台跟进调整,加速向"服务品质竞争"的转型,监管部门"明码标价"要求与市场自发革新形成合力,有效降低灰色运营风险。
市场红利收窄 收入结构优化成破局关键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883亿元,同比增长8.19%;2024年网约车用户规模为5.39亿人,同比增长2.08%。平台层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8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陈礼腾表示,随着网约车玩家不断增多,需求端增长不明显的背景下,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司机面临收入下降的挑战,也成为困扰平台的难题。网约车平台在调整抽成比例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司机收入结构,通过奖励、补贴、保底等多种方式提升司机收入稳定性。
陈礼腾表示,收入结构优化已成为平台保障司机权益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抽成不代表利润,抽成的比例上限也并非平均水平。抽成留存的部分资金会用于补贴司乘,完善安全和体验等能力建设。而比例的动态变化反映的是平台通过司乘补贴调节供需的结果,目的是最大程度促成订单匹配,既要鼓励乘客消费,又要保障司机收入。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构建系统性司机保障体系需多方协同
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权益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平台创新、司机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协同推进。政府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透明化发展;平台企业应将权益保障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司机收入和工作体验;司机群体应积极参与平台治理,合理表达自身诉求;公众则应关注司机权益,形成社会监督合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网约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司机这一庞大群体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郭涛建议:平台需构建“分配-保障-发展”三位一体的权益保障体系。
(1)动态平衡利益分配:建立基于供需峰谷的价格和补贴模型,繁忙时段主动让利,闲时适度回调,通过科学平衡,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2)完善风险兜底机制:平台应根据出行行业供需规律、新就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衔接政策要求,探索各类兜底机制,增加保障的广度和深度。
(3)构建司乘公平性体系:平台应坚持同时服务司乘双方的立场,注重公平性,治理乘客恶意投诉的乱象,通过服务分分级制度,让优质司机获得派单优先级,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4)强化协商议事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开放活动,或司机代表议事会议,将平台重要运营策略和规则制定等事项,向司机和各界代表开放,倾听意见,持续改进优化。从平台的“单向服务”走向“双向共建”,如滴滴定期召开的“滴滴司机开放日”,就是一个公开、透明的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