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松绑:让基层治理回归本真
形式主义如同一张无形的网,长久以来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着他们的精力。从文山会海到过度留痕,从层层加码到频繁迎检,种种现象不仅挤压了服务群众的时间,更异化了基层工作的本质。近期中央层面连续发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强烈信号,恰似一场及时雨,让基层治理重焕生机。
形式主义痼疾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在于官僚主义催生下,部分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上级部门简单以“材料美观”“流程完备”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编撰文书、制作报表、准备迎检之上,反而无暇深入田间地头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这种本末倒置的工作方式,不仅助长了虚浮作风,更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为基层松绑减负,关键在于精准施治。必须自上而下树立“实干为重”的政绩观,大幅削减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和考核,坚决摒弃“材料出政绩”的误区。上级机关应更多采用“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心声,将评价工作的标准真正锚定于群众满意度和实际发展成效。
减负清风劲吹,实干活力奔涌。当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将沸腾的创造力与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民生改善的火热实践中。才能推动基层治理回归服务群众本质,让党的政策更好地直达民心,让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在基层深深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