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楼梦》中被误解的黛玉
电视剧《红楼梦》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林黛玉是“小气”“多心”的。其实,这多少是受了电视剧《红楼梦》的误导。八七版《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黛玉固然可以说是经典,但美中也有不足。事实上《红楼梦》刚刚播出时,林黛玉一角的争议是最大的。87年6月的“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的意见是:“林黛玉形象的塑造受到比较一致的批评。这个人物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刻画的美好形象的代表, 她虽然具有尖酸, 刻薄、乖僻、小性儿等性格特征, 但可爱可怜是没说的。电视剧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时,不仅没有利用原著提供的丰富材料和必要的影视表现手段充分挖掘她复杂悲凉的内心世界和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情感追求, 反而将一小‘妒’字移为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 使人反感。”
的确,《红楼梦》原著中,林黛玉的形象是前无古人的。她的性格很复杂,她格外淘气。而她的这种淘气带有机灵和学问的色彩,不是庸俗和一般的顽皮。湘云的性格也很真率,但是黛玉的真率中多了几分淘气,而且淘气得格外可爱。黛玉机敏异常,反应特快。这是黛玉和别的聪明的女孩子的主要区别。四十二回明明是黛玉带头连连说笑话,把大家乐得前仰后合,湘云伏在一把本来就没有放稳的椅子背上,乐得差一点连人带椅子摔倒在地。黛玉却指着李纨说:“这是(长辈们)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李纨都服了她了,笑着说:“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当大家在为惜春画画出主意时,宝钗说了要为惜春准备这个,准备那个,一大堆东西,当说到“生姜二两,酱半斤”时,黛玉马上接茬说:“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聪明如此,一时也被她蒙了,没有反应过来,奇怪地问道:“这作什么?”黛玉说:“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宝钗还笑着认真解释为什么要那些东西,结果又被黛玉开了个更大的玩笑。李纨说黛玉的“刁”,就是宝钗说她的“众人爱你伶俐”,黛玉在场常常能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黛玉的最风流之处不是她那惊人的美貌和出众的诗才,而是她在众多杰出少女、少妇中的这种对于“净土”、“香丘”的“洁”的永无止息的追求。这种追求从绛珠决定追随神瑛侍者下凡就开始了。
黛玉确实经常哭,在《葬花吟》中会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感慨。但她非单纯的多愁善感,也不仅仅是嫉妒宝钗。她犯不着。不少人都误解了林黛玉的出身,以为林家不如薛家更远不如贾府。事实上:林家五世列侯,表明是世代官宦,门庭很有根基。林如海本人是探花出身,又点的巡盐御史。这个出身和职务可谓前程无比光明,一旦外任回调京官,或者就是卿监堂官,再高升一步便是六部的堂官。甚而将来入阁拜相,也未可知。因为林如海是正途出身,而且真正的进士及第。这一点想必贾政也很艳羡,他是荫封的满员外郎,基本只能熬资历。要熬到六部堂官,除非元春封了贵妃且生了得宠皇子,才能从外戚上有点想头(恐怕也难)。更为重要的是,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大清朝最阔、最肥的缺份之一。每年朝廷默许的各项灰色收益就是个天文数字。整个贾府中,就只有林黛玉的月钱是贾母直接拨给的。林黛玉赏小丫头的钱是一把一把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敢给林黛玉气受。贾府的富贵、作派对于林黛玉根本不可能产生压力。
林黛玉的伤感,更多更宏观的、对无常的领悟,这也正是宝玉引她为知己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看到黛玉悲叹自己身世不幸的一面,忽略了她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洁身归宿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执着追求,对“质本洁”的自身的爱护和“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对生也“净土”、死也“净土”的渴望,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追问,希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和“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崇高的道德追求。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还很难找到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物,黛玉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意识甚至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失的。
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她并不关心自己所爱的男人如何走上仕途,将来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男子自己的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巩固与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