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航空乘罢工,那何尝不是我们的诉求
之前飞航班的时候,每当旅客上了飞机却被告知要“流量控制”时,总有旅客质问我: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旅客上了飞机你们就有钱拿,所以你们就是想把我们关在飞机上!”
每每听到这种发言,我都特别无语,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
飞机不起飞,空勤机组是一分钱都没有的。
而这次,加拿大航空乘务员的罢工,把这个“矛盾”暴露得更加刺眼。
从8月16日启动已持续了好几天,超过1万名航班乘务员集体罢工,每天影响约13万名乘客的行程,航班取消已累计超过2500班,其中单日就有近700班以上被迫取消。
这场罢工的核心诉求,还很直接:为登机、地面准备等“飞机站地时间”计入小时费,补偿那堆不被看见也不被付费的“隐形工作”。
其实关于“地面期间没有工资”这一点,我们也从来没觉得合理,只是习惯了。
不管延误还是正点,只要飞机是在地面期间,乘务员要做的工作从来都不会少,相反往往更加疲惫。
比如我以前飞一个北京来回,空中飞行时间就两个小时,但我提前三个小时就要在家准备,提前两个半小时出发去机场,起飞前一个半小时准时上飞机,起飞前半小时旅客上飞机,飞过去一小时,地面等待一小时,飞回来一小时,回家路上还要一小时。
折腾一整天,只拿两个小时的工资,何其不合理。
我也经常会想,为什么这个行业总是默认我们可以无偿、无止境地付出时间?
上飞机后的清点工作、安保检查工作、应急设备检查工作,引导旅客旅客登机、协助安放行李、关闭舱门前的所有服务——这些都是体力活、情绪活,但在工资单上,它们都不算数。
哪怕飞机因为流量控制延误两个小时,我们全程守在客舱,忙着安抚旅客情绪、处理突发状况、不停做广播、送水送餐、打电话协调地面服务——这些也统统不算数。
每一个在职的、离职的、从乘务员岗位上走到领导岗的人都知道:延误后地面等待期间,是最密集、最琐碎、最忐忑,也是面对未知的起飞时间最不知所措的阶段。
旅客情绪的爆发,有限的服务资源如何利用,相比较于正常起飞,这种飞行真的太疲惫。
加航的乘务员说:
“我们并不奢求更高的工资,只希望能为自己的每一分钟劳动获得公平的尊重。”
我看到这句话时,既羡慕又....羡慕。
作为中国民航的乘务员,我们基本上不会主动提任何“待遇”上的要求。我们习惯了沉默,但沉默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理所当然的忽视,但我们与加航乘务员面临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本质不同:
我们都为飞行服务、我们都实际飞行时间之外的时间投入了同样的专业、辛苦与责任,我们都希望——不是非得靠牺牲,才能换来一份被认可的工作。
现实却常常告诉我们:
你上飞机前是义务劳动,旅客上飞机后也是义务劳动,飞机坏了我们要义务劳动、航班延误了要义务劳动,责任心一直在强调,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待遇,从来没人提。
可乘务员不是“志愿者”,也不是“全能超人”。
干一行爱一行,一边委屈一边微笑属于自觉,我们也接受,可这不该是无偿的责任啊。
当然了,每每提到待遇问题,我的理智告诉我:要合情、要合理,要符合国情,毕竟中国民航这几年真的不容易,但我又经常告诉自己:
每个员工其实也都不容易。
我们也有家庭、有生活、有追求、或许还有梦想,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靠工作就能实现财富自由,我们只是想把自己该得的拿到,别让“航班延误”“地面等待”成为压榨乘务员的灰色地带。
所以我始终期待——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加拿大的同行一样——但中国民航会不会有一家航司,愿意率先在这件事上迈出第一步?
哪怕只是一点点改、逐渐的改变,我们都会记得——这么久以来,是谁终于给空勤机组的劳动予以尊重。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