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維港北岸文化之弧」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500

​重金打造的维港北岸,最后从通达和文化都能联结起来推陈出新,就是一个文化旅游品牌。

500

前不久,筆者去啟德體育園觀看了刷新主場館入場人數紀錄的阿仙奴對熱刺的足球賽。比賽結束時,一離場就可以見到眾多的跨境巴士集合點,大量來港觀賽的外地球迷直接上車就回內地了,基本沒有在香港停留。

目前香港在積極發展盛事經濟,取得了不少進展。利用盛事吸引人流固然非常重要,但如何將來港人流轉化為對港的實際消費貢獻同樣值得重視。其實近年來香港建設了不少新的文體設施,應該用好這些設施,為香港旅遊業打造新亮點。

過去人們來香港遊玩,常提及的景點就是迪士尼、海洋公園、山頂纜車和星光大道等,來來去去都是這幾個經典的地方,缺乏推陳出新。而且即便是曾經的經典海洋公園,由於長期不更新,其中的項目和設施與現在廣州、珠海的長隆度假區相比也已經落伍了。

恰恰是現在維港北岸的九龍濱海區域,香港政府投入重金建設的西九龍文化區、九龍東的文體設施,以及中間的尖沙咀和尖東也有許多文化和科技展館,幾個片區有條件連成一體,相互配合;加上西九龍北面從高鐵站到大角咀和深水埗在重建之中,以及紅磡車站周邊亦啟動改造升級,將這些項目整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對外文化旅遊品牌,可以命名為「維港北岸文化之弧(英文可稱為Harbour North Cultural Arc)」。

除了西九龍文化區和啟德體育園兩個由填海及機場搬遷形成的全新項目之外,這個「文化之弧」區域內還包括深水埗的市區重建、紅磡周邊和海濱一帶用地發展等項目。

深水埗至啟德變文化區

深水埗區是本港人均收入最低的區之一,街區也非常陳舊。因為其過去曾是香港傳統的服裝批發市場,具備一定知名度。市區重建局已經協助在深水埗建立了香港設計中心的基地,是一個好的開端。未來這個區域的規劃可以進一步通盤考慮,效仿南韓首爾東大門市場的升級改造模式,將其打造為新的時裝展示和設計中心。

而紅磡周邊和海濱一帶用地發展項目涉及紅磡站的改造,其實從紅磡車站到紅磡海濱之間的連接也可以加入更多文化元素,將深水埗到啟德打造成一體化的文化概念區。

500

香港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集中式文創區概念,但國際上知名的大都市其實都有自己打造出的獨特文創品牌集聚區。譬如美國紐約的藝術創意產業區「SOHO」,英國泰晤士河南岸的文化藝術中心,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的藝術滙聚地以及上海徐滙濱江的西岸文化走廊等等。

SOHO原本是紐約的老工業區,在美國製造業衰退後,閒置下來的廠房和倉庫租金非常低,吸引了一批不富裕的藝術家聚集於此。這些藝術家看中工業建築的巨大空間,將其改建成為他們的工作室和畫廊。後來SOHO的獨特風格受到愈來愈多人認可,不斷集聚各具特色的服裝百貨、飾品和藝術品店,並被紐約市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成為世界遊客訪問紐約的重要打卡地。

英國泰晤士河南岸則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倫敦市政府對河岸電廠進行再生設計後,以現代藝術作為區域更新發展策略,主動打造出的集劇院、美術館、紀念館等於一體的藝術文化特區。

巴黎左岸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後來法國政府利用並發揚了左岸獨特的價值,包括興建奧賽美術館等大型文化設施,推動左岸的公共空間活化(如塞納河畔改造為步行藝文區),還定期舉辦書展、音樂節等活動,並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吸引藝術機構和創作者進駐,令左岸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聚落。

上海徐滙濱江的西岸文化走廊是內地城市打造特色文創藝術區的傑作,背後也離不開政府在推動城市更新時的謀劃和思考。上海將原本的工業碼頭和廠房改造為藝術館、劇場、展覽空間與公共綠地,吸引知名美術館(如龍美術館、西岸美術館)和創意機構進駐,並舉辦各類藝術展演和公共活動,也成功打造出了上海的文化藝術新地標。

現在香港的啟德和西九一樣,都具備了不錯的硬件設施,但其中的問題是仍以靜態的模式去運作,僅發揮了博物館或表演場地的功能。只做到這一步其實還沒完全發揮這些優質設施的功能和作用,想要將這些設施更好地發揮出來,其實需要從城市規劃、土地政策各方面配合,有意識地創造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家的聚集區。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應該積極探索一些新舉措。

一是政府要有策略性地鼓勵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空間載體。

香港目前吸引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家工作室聚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土地空間成本很貴。雖然近期的租金可能稍有下滑,但整體對文化產業而言依然處在一個甚高的水平。

因此在市區重建或活化的過程中,包括新發展項目的建設中,政府應該要有意識地拿出一定比例空間,要求在重建或新開發中提供文化空間或藝術家工作室的場所。

為此可以對相應比例的空間,提供免補地價或免計地積比的政策,從而為發展商創造激勵機制,鼓勵他們在建築中留一部分作為文化空間。而且其實這些文化空間也能夠為發展的項目起到增值作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森大廈公司(Mori),其開發的森大廈、六本木新城以及上海第二高樓「環球金融中心」,均不僅僅是單一的商業和辦公空間,還積極引入美術館、展覽館等高品質文化設施(如森美術館、環球金融中心觀光廳與藝術空間),讓建築本身成為城市文化地標。這些文化設施提升了大樓的公共形象與吸引力,不僅為城市創造了名片,也大幅為其地產項目的整體品質和影響力發揮了增值作用。

因此政府可以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做政策設計,鼓勵發展商在重建或新建項目中留下空間做高質素文化設施。

二是廣泛吸納海內外藝術家、表演團體和文化工作者。

香港要真正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不僅僅要有香港本地的藝術家,更要吸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特別是要吸引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公司在香港聚集。同時,香港其實還有很多民間的私人收藏家,但他們的藏品缺乏空間展示。政府未來可以探索提供一些公共空間,以象徵性價格提供給私人收藏家進行藏品展示,甚至可以鼓勵有條件的收藏家開設私人博物館。

三是活用西九龍文化區的綠地空間,積極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當時西九龍文化區採用霍朗明(亦譯作諾曼・福斯特)的設計,所有內部行車路置於地底之中,而在地表留出了大量的綠地空間。採用這個設計方案的建築成本非常高昂,現在如果從「成本-收益」看其實並不是非常理想的方案,但既然已經採用了,就應該最大化發揮出這個方案提供大量地表綠地空間的獨特價值。然而,目前這些寶貴的綠地空間多是作為簡單的休閒公園或舉辦一些小型活動,沒有進行更多的設計和謀劃。未來其實可以參考米蘭城市公園和芝加哥密歇根湖千禧公園的成功案例,利用西九龍的綠地空間舉辦一些文化藝術節活動。

米蘭市中心的「綠肺」BAM Tree Library城市公園是歐洲最大的城市活化項目之一,其綠地空間不僅為市民提供休閒、運動和親自然的場所,每年還會舉辦上百場文化藝術、體育、音樂等活動,已然米蘭都市生活中的「綠色+文化」新地標。芝加哥則是利用密歇根湖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沿湖的格蘭特公園和千禧公園舉辦多種風格的音樂節,創造出芝加哥夏季最具活力的文化盛事,也為城市湖濱區帶來濃厚的藝術氛圍。

500

四是可以考慮在現有香港故宮北面的空地上打造「故宮二期」。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打造出來之後,大家對其的反響都非常好。實際上,目前香港故宮博物館多為常設展覽,而北京故宮及許多內地的國家級博物館還有大量藏品因空間所限未能展出,所以未來可以考慮在故宮後面建設一個新的藝術中心空間作為「故宮二期」,以短期借展和輪換展覽的形式將內地的優質文化藝術藏品在其中展出。

因為要打造「維港北岸文化之弧」,所以打通全程的濱水岸線非常重要。

現在西九龍文化區與九龍市區之間步行的通達性很差,將來要建成從深水埗到啟德的「文化之弧」需要同時做好市區內部與沿海岸步行這兩者的通達性。從市區內部的交通看,關鍵是要優化從西九龍文化區到大角咀及深水埗的聯通,譬如街區環境如何融入文化元素,能否用文化設施將區域連接起來等。

從打通沿維港海岸的步行區的角度看,也有不少可以探索的空間。立法會現在已經通過《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令加快維港北岸步行通道的貫通成為可能。在修建新的步行通道時,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入不同區段的文化和歷史元素,包括香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令濱海通道可以成為遊客打卡的新景點。

西隧撤銷收費亭之後,已經騰空出來不小的空間,如何將其納入整體文化區的設計是值得花些心思的。紅磡周邊和海濱一帶用地發展的升級過程,能否考慮與理工大學聞名的設計學院配合,留出空間作為設計展示和交流中心,進行一些「交通+文化+濱海」相結合的探索,也非常值得研究。

另外還可以考慮搬遷油麻地避風塘至青衣或坪洲島。現在油麻地避風塘停的都是躉船,其燃油存在污染問題,避風塘圍起來後水質欠佳並容易發出臭味,對整體區域的面貌有影響。未來可以將現有的避風塘空間騰出來,將其打造成與文化藝術旅遊結合的全新濱水區,而新的避風塘可考慮在青衣或坪洲島建設。

在這些都做好之後,最後就是營銷的問題,要將整個文化概念區包裝成國際知名的概念,吸引各國遊人來參觀。巴黎左岸就是透過強調其人文藝術傳統、名人故事與經典咖啡館氛圍,成功將自身包裝成知識氣息與浪漫想像結合的特色文化區,令世人皆知。

香港購物旅遊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想要實現從購物旅遊到文化旅遊的轉型,其實還有很多創新性的工作需要完成。應該充分利用好現有條件,爭取打造出「維港北岸文化之弧」,令遊客在此能夠深度旅遊消費,推動其成為香港新的文化旅遊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