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给北京交的答卷
8月16日,国泰航空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贵宾室完成升级,并重新启用。我已经去参观体验过了:
贵宾室确实豪华,菜品精致,沙发软硬适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舒坦的气息。但对我而言,比起这些“可感知”的细节,更值得留意的是它“重新亮相”的时机——
在内地航线持续恢复、整体网络持续重塑的当下,国泰以这样一个低调却分量十足的动作,再次释放出对内地市场,特别是对北京这座战略枢纽的长期承诺。
图:陶冉
这不仅是品牌体验的延续升级,也是国泰在重建航线网络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与内地高端旅客链接的重要节点。
贵宾室,一直是一家航空公司品牌形象的“封面”。
它不参与运输,也不会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却藏着一家航司对“高端旅客”在意到什么程度的诚意。
这次升级后的北京贵宾室,仍设于T3航站楼E21登机口附近,占地近700平方米,格局未变,气质已新。
图:陶冉
内部设计继续由英国Studioilse操刀,这也是国泰十年来合作的长期设计团队——他们打造了香港The Pier和The Wing两大贵宾室,成为业界“审美教科书”。
从入口的铜色线条,到大面积木质拼接的书房感,再到柔光灯饰、弧形天花和极简配色的家具选择——
图:陶冉
这不是为了炫耀设计感,而是一种“克制的豪华”。正如国泰一贯坚持的理念:“贵宾室不是秀场,而是旅途中的‘第二个家’。”
这种设计背后,是对旅客审美成熟度的信任:
我们相信乘坐商务舱的旅客,不是来看我们多贵的吊灯,而是关心这里能不能让他安静地工作、舒适地吃饭,甚至自然地独处。
贵宾室内部设有酒廊区、阅读区、用餐区、工作区等多种功能空间。
餐食延续“粤菜+本地化”的传统,招牌的云吞面、虾饺、烧麦依旧在线,并新增了“老北京炸酱面”等当地元素,且由厨房现点现做。
图:陶冉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升级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次开放式的体验优化:
国泰收集了大量旅客对旧贵宾室的反馈,并落实在细节上:灯光亮度可调节范围更广、座椅支撑性更佳、盥洗区布局更人性化、Wi-Fi信号也更稳定。
这不仅是一次“装修”,而是一次客户体验触点的系统性进化。
其实对任何一家航空公司来说,北京都是战略重镇,容不得半点含糊。
在媒体问答环节,有记者提问:为何北京是疫情后首个焕新开放的内地贵宾室?
国泰方面的回答非常直接:
“北京是内地最重要的门户城市之一,贵宾室是连接客户体验与品牌感知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优先投入、优先升级。”
这句话背后,藏着三个关键点:
首先,北京不仅是航线枢纽,更是“信号放大器”。
在北京做出的动作,会被看作品牌态度的样本。如果在北京显得不上心,在其他城市也很难树立信任。
其次,北京的高端旅客结构独具特色:
大量的港澳往返旅客、公务旅客频繁使用贵宾室,同时还有不少通过香港前往欧美澳的长航线客户,他们对贵宾室的依赖远高于平均值。对于这群人来说,贵宾室早已不是“休息区”,而是起飞前的工作台、会客厅、甚至情绪缓冲区。
最后也最现实的一点——
疫情之后,许多国际航司都悄悄撤掉或缩减了在大陆的贵宾室布局,关闭即不再开,或转为共享模式。而国泰,仍然在原址,坚持自主运营、重新投入,不言而喻其对大陆市场的战略耐心和情感诚意。
这背后,其实是在说一句话:
“我们始终在场,而且持续加码。”
自疫情开始,任何一家航司都面临着压力,但对国泰来说,更像是骨架动过手术:
不仅在国际市场发力,更需在内地市场持续稳住核心客户。
而贵宾室的焕新,正是一次高质量的“软实力输出”。
在服务动线上,国泰将动静分区更清晰:吃饭的有空间、办公的有空间、小憩的空间、甚至想发呆的也能找到角落。
图:陶冉
它不是用堆砌硬件来“拉面子”,而是用理解与安静,去赢得旅客对“熟悉感”的再次确认。
某种程度上,这间贵宾室,像是在悄悄对客户说:
“我们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也愿意继续为你保留这一份从容。”
近两年来,国泰适中在全面优化商务舱产品、会员政策、环球飞行计划、客服服务、数字化体验等触点,力图从各个方面持续吸引并留住中国市场的高端旅客。
贵宾室只是最显性的切口,但真正影响客户决策的,是准点率、客服效率、会员权益、退改签体验……以及那种一坐下来就能安心的“熟悉感”。
未来两三年,国泰能否守住其在全球民航业的领先位置,取决的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它能否持续兑现这些承诺。
但至少,北京这间贵宾室,交出了一份积极的答卷。
一个航司是否在认真做中国市场,不需要听他们怎么说,只要看看他们在北京下了多少功夫,因为——
北京,永远是品牌态度的试金石。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