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画织锦,诗心不老——浅析赵乃庚老师与“星星影视”的文化坚守
编者按:赵乃庚,网名“星星影视”,是一位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凭借着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一股韧劲,耕耘在一个容文字、声音、图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朗诵与音乐》的公号上,乐此不疲。与分散在海内外的三十多名朗诵者共享其乐。尽管身体因多种老年疾病已发出警告,然心力交瘁的赵老师依然坚守,每周一刊,已坚持八年之久。期间查阅资料、构建页面,制作视频、撰写解说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曾有一书法家借唐代诗人皇甫冉诗:“露湿青芜时欲晚,水流黄叶意无穷。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赞美他的精神,诘问:“深秋已尽,黄叶飘零,你还躬耕不归,等待何时?”
下文就其《朗诵与音乐》的内容、文化形态与坚守精神作以浅析。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在数字媒体席卷眼球的时代,西安黄河中学退休教师赵乃庚先生主持的《朗诵与音乐》节目,如一缕清泉,以诗、乐、画三维交织的艺术形式,重筑了朗诵艺术的审美殿堂。这一持续数年的文化项目,不仅成为三十余位朗诵者的精神家园,更以独特的文学基因激活了经典文本的当代生命力。
一、文学为骨:语文功底的深度注脚
节目的灵魂在于赵乃庚先生亲撰的诗人评传与诗文导赏。记载,赵老师早年除上课兼校办文书时便以“精于改稿”闻名,经其润色的文字“流畅且合时宜”。在其星星影视的《朗诵与音乐》中,这一特质升华为凝练而深沉的文学解说:
- 学理与情怀并重:他在每一期公号上对每位作家、诗人的生平解析,既考据时代背景,又钩沉精神轨迹,如解杜甫必言“诗史”背后的家国血泪,论李白则溯盛唐气象中的个体孤独;
- 语言的诗性再造:解说词摒弃学术腔,以“散文诗式笔法”架起古今桥梁。其中参与者坦言,这些文字“让朗诵者先被感动,方能感动他人”。
二、群体共鸣:退休教师的声艺共同体
“星星影视”打破了朗诵的个体性局限,构建起跨地域的声艺联盟。据载,团队吸纳全国乃至海外三十余位以退休教师为主的朗诵爱好者,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生态:
- 精准的声线匹配:赵老师对每位成员音色特质“了如指掌”,按文本气质分配合适朗诵者,如沉郁之作交予浑厚声线,清丽诗文托付婉转嗓音;
- 技术赋能的匠心:面对只有八十年代的家庭剪辑设备,他坚持手工打磨音画同步,使《永远的红色娘子军》、《五一赞劳动者》、教师节的朗诵诗《我是老师》等作品点击破3000人次,可谓“老牛拉破车”,印证了“手工创作”的温度。
三、视听织锦:传统文化表达的破圈实验
节目呈现以**“音画互文”** 突破单一朗诵维度,呼应了当下文化传播的融合趋势:
- 音乐与文本的对话:其背景音乐并非陪衬,而是情感的第二重注解——长期以来赵老师搜集中外经典音乐近五百首,悲怆哀叹时衬《殇》《缠绵往事》,欢乐时民乐轻拨伴山水田园诗;
- 画面的意象再生:镜头语言强化诗意,如“大漠孤烟”配苍茫落日,“夜雨剪韭”映青翠蔬影,各种人物表情、视频精彩片段,使抽象意境具象可触。指出,此类“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正是经典传播的当代密钥。
四、薪火不息:银发浪潮中的文化灯塔
在“短剧”“AI朗读”泛滥的语境下,赵乃庚团队的坚守更具启示性:
- 对抗速朽的文化锚点:当流量裹挟内容趋向碎片,他们以慢工细活守护诗文深度,如坚持正能量;坚持采用经典作品,坚持对“文艺为人民”的重诠;
- 退休生命的价值重燃:参与者从“被遗忘的教师”转型为“声音艺术家”,印证所言:每个人都能得到需要被需要的舞台”。
结语:织锦者的时代隐喻
“星星影视”之名,恰似暗夜繁星——不夺目,却以恒久之光缀连文化银河。赵乃庚们以声为梭、以情为线,在机械复制的时代编织着文化的精神锦缎。当《星期五》的音画在清晨的天空响起,当《红色娘子军》的朗诵震颤黄河两岸,我们恍然看见:诗心从未老去,它只是等待一群虔诚的织锦人,在声画交错中复活千年月光。
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現象,正在感染和熏陶着一群摒弃世俗欲望的朗诵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