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芭比粉”全运会礼服,为何“如此之丑”?

500

全运会还没开幕,这服装先凭实力冲上热搜。

那组高饱和度的“死亡芭比粉”礼服图在网上炸开时,评论区瞬间沦为大型审美车祸现场。

为什么我们一到这种大型赛事的时候,这个服装问题总是不给力?

难道我们没有好的设计吗?

500

“死亡芭比粉”的全运会礼服,被炮轰?

这套被官方称为“南粤风韵”的礼服,本该是岭南文化的视觉名片,结果硬生生演成了“甲方审美”的灾难片。

网友们的吐槽火力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死亡芭比粉”的视觉冲击,二是“四不像”的马面裙设计。

没有点开图片前,我还觉得能丑到哪里去?

结果……

最扎眼的这荧光粉,饱和度直接拉满到能当信号灯用,完美复刻城乡结合部影楼风。

500

最终公布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礼服

争议最大的还不是这个颜色,而是“不伦不类”的马面裙设计。

据团队主创人员介绍,礼仪服重点突出非遗马面裙的第一视角,强调了马面裙600年的历史。

但网友们却发现,这个马面裙设计难以界定是明朝还是清朝的风格。

衣服底层的裁剪逻辑还是以现代旗袍为主。

明也不明,清也不清。

从服装工艺的角度细看,这套礼服的问题远不止颜色和形制,更在于结构上的硬伤。

500

最让广东网友破防的,还是礼服上的粤绣部分。

颁奖礼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粤绣经典主题“一枝独秀”,取牡丹盛放之姿,取“一枝独秀”的寓意。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向来以立体垫高、金碧辉煌著称。真正的粤绣作品,金线密实饱满,图案栩栩如生。

而设计师在裙门部分加了粤绣风格的边饰,可这些图案却在裙褶处戛然而止。

导致视觉上像是硬生生贴了一块补丁,毫无过渡。

网友吐槽:“远看像淘宝爆款汉元素,近看像PS没对齐图层。”

500

放眼国际赛场,中国服装设计同样频频陷入“用力过猛”或“审美掉线”的争议。

中国队的服装似乎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反复横跳,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礼服。

男士衬衫采用小立领盘扣设计,女士裙装则改良自旗袍和宋代服饰。

500

网友们觉得这像服务员套装。

500

2022年的冬奥会也是如此。

由央美、北服设计,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高水准了。

结果网友们一看图片,直呼奶奶们都不穿这种,一股东北大花袄的画风扑面而来。

500

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的服装设计总是被吐槽?难道我们真的做不出好看的衣服?

500

为什么中国设计屡遭差评?

中国大型赛事服装设计频频翻车,背后暴露的远非审美问题,而是文化表达机制的系统性失调

不少设计师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元素收集癖”,将传统符号像贴纸一样粗暴粘贴,却从未真正理解它们的灵魂。

就拿全运会这套礼服来说。

设计师采访明确说了这是600年历史的马面裙,但设计参考版型却是清代风格,混淆了明代马面的历史。

500

更深层的是创作思维的异化。

设计师过度追求象征意义,导致不少传统文化符号被“贴标签式”滥用。

将中国元素简单等同于视觉符号的叠加,而不是突出精神内核的表达。

高喊“中国元素”“非遗传承”,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却常常流于表面。

甚至出现历史错位、审美失衡的问题,忽略了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逻辑。

500

其次是实用性与美观的脱节。

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常常陷入一种尴尬。

既想保留历史形制,又想迎合现代审美,结果却导致结构失调、功能缺失、视觉割裂

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既不古典,也不现代。

500

同时还有决策机制的局限性。

有设计师透露,层层把关几乎就是层层阉割。

在提案到最终定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修改建议。

一件原本可能简洁大气的设计,最后可能被改成了“红底金线青花瓷盘扣荧光边”的怪物

500

在这种机制下,美的标准不是视觉和谐,而是“能否让领导满意”。

设计困在“既要又要”的死循环里。

既要“一眼看出是中国风”,又要“领导觉得喜庆”,还要“省钱省事”。

500

或许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审美,更是对待传统的态度。

在大型国际赛事中,服装设计不仅是“战袍”,更承载着国家形象与文化表达。

500

一到要拿出去的设计就这么丑?

每逢国际大赛,一些官方设计的礼服或形象标识亮相时,总让人忍不住吐槽:“为什么这么丑?”

一是内部评审标准与外部专业标准的差距。

在很多时候,设计的第一评判标准并不是好看,更加侧重不出错。

过度受限于当前技术实现难度、开发成本或内部资源,牺牲了设计的前瞻性和体验高度。

一些评审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设计背景的决策者,他们本身就缺乏系统的审美能力,评判标准主观、模糊。

看到设计稿,可能只会冒出一句“感觉不够大气”。

500

更何况,市场上的优秀设计层出不穷,大家被“惯坏”了,阈值不断提高。

内部标准若停滞不前,差距自然拉大。

500

二是设计在理想环境和真实环境的差异。

理想环境中的完美设计,在真实环境中往往遭遇“水土不服”。

这次亚运会的芭比粉礼服,就是顺应了整个赛事的主题色。

理论上是合适的,但结果大家也看见了。

芭比粉在电脑效果图中明亮时尚,但真实灯光下荧光感相当重,与整个环境产生冲突,显得突兀。

500

南方+

更何况,草稿好看,不代表成品好看。

草图里飘逸的裙摆,可能因面料太重或裁剪不当变得僵硬。

静态模特穿着好看,但动态行走时,面料可能贴身显皱。

无论是服装、产品、建筑,理想中的完美方案一旦进入生产环节,就会遭遇面料、工艺、成本、技术等现实因素的暴击。

如果成本预算不高,昂贵材质在量产时还会被迫替换为廉价替代品。

500

真正成熟的设计,不是在图纸上画“最好看的方案”,而是在现实条件中找出“最优解”。

不管怎么说,在这种国际赛事上,礼服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符号,而是成为了“最高审美”的一个代名词。

参考文章:

1.十五运会礼服遭一致差评,网友:审美倒退一百年!   汉服

2.“十五运会颁奖礼服”被吐槽,竟是因为设计上的明清站队错误   传统服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