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对话稳定币四:尚需七国集团甚至20国协同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后,北京知音第一时间连线我,提出了诸多核心问题视频交流沟通,现将重要脱敏部分分享给观网读者)
尽管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等领域优势显著,但多年来各界对稳定币的安全性和透明性也一直存在争议,例如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就曾导致USDC短暂脱锚。您可否从目前各国对稳定币的监管角度出发,谈谈稳定币存在哪些主要风险?
稳定币的主要风险(监管视角)
1. 缺乏透明储备(支持)风险:USDT 等稳定币面临着是否真正由流动、安全资产提供 1:1 支持的审查。如果储备不透明或过度杠杆化,就会存在赎回风险和挤兑的可能性。监管回应:美国: 提议的法案(如 "稳定币TRUST 法案")要求实时披露储备和第三方审计;欧盟(MiCA): 要求 "电子货币代币 "拥有高质量的流动资产、经审计的储备和公开披露;英国: 计划根据《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23 年)对支付中使用的稳定币进行监管。
2. 系统风险和金融稳定性风险:广泛使用的稳定币可能会失败并造成传染,尤其是当机构或基金在结算、借贷或支付中大量使用稳定币时。监管对策:G20 / FSB(金融稳定委员会): 呼吁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稳定币制定全球协调规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 将稳定币视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潜在威胁;日本: 只允许持牌银行和信托公司发行稳定币作为保障。
3. 非法金融和反洗钱风险:稳定币可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或逃避制裁,尤其是在点对点或非监管环境下。监管回应:美国: 外国资产管制处已经制裁了与稳定币使用相关的加密钱包和混合钱包(如龙卷风现金、与哈马斯相关的钱包);欧盟: MiCA 规定稳定币发行者和中介机构必须遵守 KYC/AML 合规;FATF: 强调加密货币交易 “旅行规则 ”的执行--要求发送方/接收方数据超过一定的阈值。
4. 货币主权风险:在美元化经济体中,以美元计价的私人稳定币(如 USDT 或 USDC)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当地货币政策和外汇的控制;监管对策:印度和中国: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与外国挂钩的稳定币,以保护货币主权;土耳其、尼日利亚、阿根廷:对可能取代当地货币的加密资产实施或考虑实施限制。
5. 法律分类和消费者保护风险:稳定币通常存在于监管灰色地带--没有被明确归类为货币、证券或商品--使得消费者保护不一致。监管回应:美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财政部正在就如何对稳定币进行分类和监管展开辩论;欧盟: MiCA 在法律上区分了EMT(电子货币代币)--与法定货币挂钩,用于支付;ART(资产参考代币)--由一篮子资产或非法币支持;新加坡: 稳定币发行者必须满足新加坡金管局规定的许可、赎回和资本要求(2023 年)。
6. 运行和技术风险:智能合约漏洞、治理不善或托管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黑客攻击、损失或赎回机制失灵。监管回应:英国和新加坡: 要求进行技术风险评估、运营审计和恢复/解决计划;欧盟 MiCA:发行人必须报告重大技术事故并展示运营恢复能力。
如同关税战,稳定币杀猪盘是懂王美国的独断专行,完全无视可能践踏七国集团盟友们的利益诉求;全球新的支付体系,需要甚至 20 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就最佳实践进行协调,确保全球监管框架开始趋于一致。作为电子储值卡,只有合规的稳定币才能大规模生存,特别是在(企业)机构和零售使用方面;如果企业需要将现金换成稳定币,更清晰的法律定义、分级许可,以及与 CBDC 和传统金融的更大互操作性,是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