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诺麦博三年多亏损超15亿负债率高企,创新药企乘东风还是成冬风?

500

《港湾商业观察》萧秀妮

2025年7月31日,珠海泰诺麦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诺麦博)递表上交所科创板,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站在新的起点上,泰诺麦博作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受理企业,备受市场关注。

2014年,时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人类疫苗研究所所长的廖化新,与在医药行业深耕25年的郑伟宏,因共同的理想而相遇。他们洞察到市场上源头创新药物需求迫切,毅然投身创业。于是,泰诺麦博应运而生。但从盈利能力、核心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等方面,泰诺麦博是否能成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还有待观察。

合计亏损15.67亿元,第一季度产销率仅0.32%

据招股书及天眼查,泰诺麦博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全人源单抗新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泰诺麦博核心技术是“天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发综合技术平台HitmAb®”,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差异化的、高效的天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新药,以提高和改善现有防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其它疾病的医疗手段。

在主营业务方面,2022年和2024年,公司主要通过向百克生物转让专利技术获取收入,分别为33万元、1500万元。到了2025年1—3月,随着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于2月获批上市,公司正式开启药品销售篇章,药品销售16.93万元。招股书显示,一季度,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产量为7.91万瓶,销量为0.03万瓶,产销率为0.32%。在销售周期尚未完全启动的前提下,产销量偏低虽合理,但仍需关注后续季度的产销数据,警惕产量与销量错配的风险,避免库存积压,关注市场预期与实际需求的偏差。

从盈利层面来看,公司目前仍处于尚未盈利且持续亏损的状态。2022-2024年度及2025年1—3月(报告期内),泰诺麦博净亏损分别为4.29亿元、4.46亿元、5.15亿元、1.77亿元,三年三个月的时间公司合计亏损15.67亿元。同时,2022年度营业收入为433.98万元,2024年度营业收入为1505.59万元,2025年1—3月营业收入为16.93万元。

报告期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使用的现金流量净额-3.02亿元、-3.09亿元、-3.69亿元、-1.79亿元;期/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7.58亿元、5.81亿元、5.59亿元、4.19亿元。

招股书中提及,由于产品商业化时间较短,存在较大金额的累计未弥补亏损,截止于2025年3月31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人民币10.2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泰诺麦博此次IPO采用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科创板对尚未盈利但具备重大技术突破潜力的企业较为友好,时隔两年再度启用的这一标准,可见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更理性地看待,监管层的支持政策也为具备核心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保留了融资通道。

知名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主要体现在市值加产品标准,主要针对未盈利生物医药行业等领域,最核心的是至少有一款核心产品在二期及以上的临床试验,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和可行的商业应用路径,短期未盈利对公司上市影响不大,关键要看商业化路径与核心产品的临床价值。

产品尚未进入医保体系,资产负债率攀升

目前,泰诺麦博的商业化路径始终围绕抗体药物的研发与销售展开,在核心产品布局上展现出鲜明的创新导向。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力产品为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用于外伤暴露后破伤风的紧急预防,与其他现有破伤风预防被动免疫制剂相比,具有明显的疗效及安全性优势。并且,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已于2025年2月成功实现中国上市获批。另一核心在研产品TNM001靶向肿瘤治疗,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是潜在的我国首款、全球第三适用于健康及高危婴幼儿的预防用长效抗RSV单抗药物。早期数据表明其预防RSV感染的保护作用优于同类药物。

整体来看,泰诺麦博的两款核心药品皆高于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要求。

然而,泰诺麦博的商业化进程正面临着重重挑战,这些挑战对其盈利前景形成实质性压力。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来看,招股书显示,公司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2553.29万元、1817.12万元、2250.14万元、748.52万元,占当期原料采购总额的比例较为集中,分别为56.39%、57.87%、58.02%及66.39%。招股书中也作风险提示,未来,若公司部分重要原材料或设备的个别国外供应商因供货短缺、经营问题、国际贸易环境及政策等影响无法及时供货,可能对公司业务经营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到产业链下游,药品的分销、医院准入、医保支付等环节上依旧存有一定压力。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的同类药物已率先完成医保目录准入,通过医保支付的杠杆效应快速抢占基层医疗市场,而泰诺麦博的产品尚未进入医保体系。目前,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的终端市场定价为798元/针,远高于传统破伤风抗毒素(20元/支-30元/支)及人免疫球蛋白(200元/支-300元/支)在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下沉市场中面临明显竞争劣势,市场拓展空间或被持续压缩。

同时,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同样为商业化进程增添变数。在国内政策环境中,随着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将不断完善、调整,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政策环境可能面临重大变化。并且,泰诺麦博于招股书中表示,若公司遇未能紧跟政策动向、把握市场竞争态势等问题,其核心产品的市场渗透率爬坡将受到一定制约。具体到政府补助层面,招股书中将已收到但尚未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项目。2024年和2025年3月,公司递延收益分别为1074.30万元和1057.38万元,在泰诺麦博持续亏损的前情提要下,政府补助缩水或将加剧现金流压力。

除产业链之外,另一部分压力来源于高企的负债。报告期内,泰诺麦博的流动负债持续攀高,分别为1.34亿元、1.16亿元、2.85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2.54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0.52%、41.70%、51.86%和39.71%。其中,短期借款为3003.16万元、2803.12万元、7118.92万元、6650.66万元,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36%、24.04%、24.95%、26.16%;应付账款分别为3537.29万元、2892.51万元、9320.99万元、7181.01万元,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6.33%、24.80%、32.66%、28.24%;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3330.47万元、1259.01万元、7695.24万元、8109.67万元,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9%、10.80%、26.96%、31.90%。

偿债能力方面,报告期各期末,泰诺麦博的公司流动比率分别为6.19倍、5.69倍、2.20倍和3.29倍,速动比率分别为6.02倍、5.48倍、2.00倍和3.06倍,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6.54%、28.19%、58.96%、56.50%。从数据变化来看,2022—2024年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整体大幅下滑,2025年一季度有所回升,而同一时期公司资产负债率逐步攀升。财务杠杆攀升或对泰诺麦博偿债能力、融资灵活性及长期发展规划带来压力。

累计研发投入近13亿,市场竞争激烈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背景下,泰诺麦博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也在持续专注于创新型生物药的开发。报告期内,泰诺麦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费用分别为3.23亿元、3.93亿元、4.25亿元和1.34亿元,占期间费用82.64%、83.86%、80.76%、74.40%,2022年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80%,累计研发投入达12.7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国内授权发明专利37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6项,在申请发明专利超过50项。

泰诺麦博表示,在研发规范和质量保障方面,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体系,以确保研发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然而,创新药研发本身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研发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对于公司核心技术壁垒、临床价值、研发管线合理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或成为监管层审核问询重点,也能以此判断泰诺麦博是否具备明确的盈利路径以及核心产品上市后的市场表现预期。

在产能方面,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已在广东省珠海市国际健康港园区建设了单抗生物药生产基地,公司原液车间包括3个1000升规模的生物反应器,年最大抗体产能可达约240公斤;制剂车间配套的西林瓶灌装线和包装车间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最高可达1800万支。但随着核心产品的上市以及后续产品管线的推进,现有产能是否匹配满足市场需求尚待观察。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则不断挤压着泰诺麦博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市场已有竞品和潜在竞品的竞争风险不容小觑。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的主要竞品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破伤风抗毒素TAT,这类竞品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市场教育相对成熟、具有较高的临床知晓率,此外竞品相较于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价格偏低。另一方面,生物制药行业整体处于竞争激烈的态势,公司泰诺麦博面临的是来自全球大型医药公司及生物制药公司的竞争。阿斯利康/赛诺菲的尼塞韦单抗、默沙东的Clesrovimab等国际头部企业产品已抢占极大部分全球市场,在RSV预防领域全球上市药物及在研产品已有5款。泰诺麦博表示,若竞争对手抢先获批更优质的药物,将对公司在相关市场的扩展不利。

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泰诺麦博在产品商业化进程中既要应对短期的成本压力与长期的政策不确定性,又要抵御全球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其盈利前景因此充满变数,能否在保持研发创新优势的同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考验。

此次泰诺麦博拟募资15亿元,其中将8.37亿元将投向新药研发项目,3.81亿元投向抗体生产基地扩建项目,3.4亿元补充营运资金项目。泰诺麦博表示,此次募集资金主要推进核心管线研发、促进临床试验高效开展及加速产品商业化,抗体生产基地扩建项目为新增原液及预充针剂型制剂车间并引入先进设备以满足相关生产需求,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则结合公司状况补充业务扩展所需资金、减轻债务压力并保障高速健康发展。

在股权结构方面,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泰诺麦博无控股股东,共同实际控制人为廖化新和郑伟宏,合计控制公司33.10%的股权。并且高瓴资本、中银投资、康哲创投等均是其股东。

需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6月18日,泰诺麦博实际控制人与全体股东共同签署了《实际控制人回购协议》,其中关于实际控制人承担回购义务的约定如下:若发行人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上市申请”)后撤回上市申请、上市申请终止、上市申请被驳回/否决、上市申请失效、或者公司未获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关于同意注册的批复/批准,则实际控制人同意自前述事项中先发生的日期起承担《关于珠海泰诺麦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之增资扩股协议》(《C轮投资协议》)项下实际控制人向投资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港湾财经出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