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万相辛:全球人才流动已成为创新生态的重组机制

500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英律医疗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万相辛在主题论坛二“国际人才交流与创新驱动发展”上发表以下观点:

500

我想就“全球人才流动”这个话题,从几个层面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全球人才的循环,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跨国配置,它与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知识生产和创新范式演进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

第一,跨国人才推动了知识生产的爆发式增长,其核心驱动力是“隐性知识”的跨境牵引。全球高技术人才所携带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资本,能够极大提升接收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以硅谷的印度裔技术精英网络为例:在印度政府和国际资本共同推动的框架下,班加罗尔的工程师将自身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的经验,与美国的设计生态体系相结合,最终促成了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等领域的代际突破。这说明,人才流动不仅是个体的迁移,更是创新要素的深层次耦合。

第二,认知多样性成为颠覆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因素。跨国人才流动不仅带来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问题重构能力。数据显示,跨文化团队在问题定义与创新路径选择中的重构能力,能提高15%—20%。以我所从事的生物医药领域为例,中日韩团队在跨国协作中,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也在临床伦理与认知框架的冲突中,激发了对阿尔茨海默症等“卡脖子”靶点药物的创新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源于认知碰撞与跨文化的讨论过程。

第三,全球人才流动推动了技术转移方式的范式转变。传统上,技术转移依赖专利授权和静态技术文档,而今天的人才流动,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跨境迁移,使得“活体技术”实现动态迭代。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追踪半导体产业中的人才流动,发现台积电工程师在赴美工作后,反哺的工艺经验促使3纳米制程的研发周期在中国台湾缩短至18个月。这种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跃迁,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的核心判断是:全球人才的循环已经超越了传统经济要素流动的“工具理性”,它正在演变为一种创新生态的“基因重组机制”

与此同时,这一机制也与数字经济、开源社区等平台协同进化,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乘数效应”生态,进而重塑了全球价值链和创新分工体系。这意味着,未来国家在人才政策上的设计也需要从过去单一的“吸引人才”,向“共生培育全球人才生态”进行战略性转型。

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核心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