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赢学”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没有人比特朗普更懂赢!”这仿佛成了当下美国联邦政府的新口号。
当地时间8月9日,美国时政新闻网站Axios发表文章称,在如今被构造出的“特朗普现实”中,有利于特朗普的数据将被其大肆宣传,即使这个数据是他自己编的;坏的数字则是“FAKE NEWS”(假新闻),即使它们来自同一家机构,都被他视为恶意抹黑他的“政治阴谋”。特朗普认为针对民主党的指控必须调查到底,而针对他的则是“猎巫行动”。
这一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相关事实,如今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多数部门都正在遵照特朗普的“指令”。
对于特朗普而言,任上“没有坏消息”,对于有利于自己的就刻意夸大,不利于自己的就将之归咎于“拜登的骗局”。
数据若“不赢”,便“消灭”它!
此前每月例行的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修正,本是统计工作的常规动作。但当修正结果让特朗普“赢”的光环黯淡,常规就成了“原罪”。麦肯塔弗局长被解职,特朗普翻出的“旧账”直指要害——她由拜登任命,且在去年大选前“人为夸大”数据助民主党。此例一开,寒气逼人。政府统计机构头顶高悬利剑:产出符合“赢学”要求的数据,就是安全的;否则,职位与专业信誉随时可能沦为“赢”的祭品。
特朗普团队深谙此道。他们的策略不是鼓励全面客观的分析,而是挑选、放大、甚至施压塑造数据,只为描绘一幅“我们管理下经济一片大好、对手一团糟”的画卷。
民调不利?“赢”的滤镜自动启动
对民调,特朗普同样施展“赢学”精要。他常宣称支持率“高得惊人”,然而综合民调网站RealClearPolitics的数据无情显示,自3月中旬以来,其支持率基本在45%左右徘徊,不赞成率则多在46%至51%之间。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其支持率仅29%,凯赛家庭基金会调查则有35%明确反对。面对如此民意,“赢”的策略是——当作没看见,继续高调推销。
即便在移民问题上,公众态度已趋温和,特朗普政府仍选择最强硬的极端路线。
“赢学”的精髓在于:定义何为“赢”的权力在我,民意数据?仅供参考,不利则废。
制造“赢学”,时刻记挂诺奖
不仅于此,特朗普还沉迷于制造“和平爱好者”的光环,为自己今年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继续添砖加瓦。
这位“懂王”上周发出豪言:“过去几个月我阻止了6场战争,平均每月解决一场!”支持者们更是热衷提名他拿诺贝尔和平奖。然而细究起来,柬埔寨与泰国、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美国调解确有些作用。但加沙战火未熄,俄乌僵局难破,这些真正的“硬骨头”仍旧无解。也难怪媒体评论,特朗普团队参与和谈的程度常被夸大,且其促成的协议往往脆弱,一些甚至在几周内就濒临破裂或名存实亡。
最近的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和平协议,无疑是份量较重的成绩。但在特朗普的“赢学”叙事里,它迅速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首席和平缔造者”光辉履历上又一枚闪亮勋章。成就固然可喜,但将局部成果包装成解决世界冲突的“万能钥匙”,甚至暗示冲突解决可如流水线般“量产”,这“赢”得未免过于浮夸。
数学奇迹:药价暴跌1200%,谁在倒贴?
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更是“赢学”魔法的高产地。Axios网站承认其政府控通胀确有成效,但特朗普随后的“补充说明”直接突破现实边界——他宣称药品价格降低“1200%、1300%、1400%、1500%”,油价更是跌至神奇的2美元/加仑。
此言一出,专家目瞪口呆。南加州大学的杰弗里·乔伊斯直言数据“完全是虚构”,若药价真降1200%,那意味着“制药公司得倒贴钱给患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玛丽安娜·索卡尔也坦言,特朗普的数学奇迹“令人费解”,“很难转化为患者实际支付的金额”。
“赢学”滤镜下的数字,俨然成为一种脱离地球引力的存在。
重新定义“赢”的规则
当现有数据难以完全满足“赢”的宏大叙事时,特朗普政府祭出了终极杀招——修改底层规则。
GDP数据由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发布,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如今竟主张修改GDP计算公式——提议将政府支出排除在外!若此议成真,美国经济图景将瞬间“瘦身美颜”。这已不是筛选或施压,而是对定义经济健康的核心指标进行“特朗普化”改造。
“赢学”当道,真实何存?
特朗普的“赢学”大厦,从就职演说宣告“黄金时代”已降临那一刻就已奠基。持续数月将经济疲软归咎于“拜登遗产”后,白宫刚宣布“特朗普经济”正式登场,残酷的就业数据便兜头浇下一盆冰水。
从数据到民调,从经济到外交,甚至到科学统计规则本身,一切都可以被拉扯、扭曲、重新定义,只为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证明特朗普“正在赢”、“总是赢”。
当总统解雇发布“错误”数据的统计官员,当内阁部长提议修改核心经济指标算法,当千分之几的药品降幅被吹嘘成百分之上千的“奇迹”,这种系统性、结构性的对现实的改造与否认,早已超越了个人风格。
这“赢学”风暴刮过之处,专业精神与客观现实被轻易扫进角落。当权力开始重新定义现实,当真相成为可替换的布景道具,所有人最终都是输家。
毕竟,一个依靠自我欺骗维持的“黄金时代”,如何经得起时间风雨?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