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露宿街头是一种犯罪时
当露宿街头是一种犯罪时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8月12日星期二
一、从“生存权”到“犯罪化”:文明社会的倒退与法理的沦丧
真是“把人往绝路上逼”:睡眠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之一,而无家可归者选择在公共场所栖身,往往是在穷尽所有合法途径后的无奈之举。当一个社会将这种纯粹因匮乏而产生的行为定义为犯罪,实际上是剥夺了个体最基本的生存尊严。
法理层面的扭曲:法律的初衷应当是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而非成为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将露宿街头、无处安身的状态本身入罪,模糊了“行为”与“状态”的界限。无家可归是一种社会经济问题导致的状态,而非主动选择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加拿大的研究已证明,部分无家可归者的吸毒行为是创伤后的结果,而非原因。这种“结果入罪化”并倒推原因的逻辑,完全是本末倒置,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
文明标尺的倒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如何对待强者,而在于它如何关怀弱者。当“市容市貌”、“国家形象”的优先级凌驾于个体的生存权之上时,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和人文关怀正在崩塌。将无家可归者视为“污染”、“眼中钉”,这种论调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漠与傲慢,是文明的倒退。
二、系统性压迫与恶性循环:制度性驱逐与社会排斥的强化
无家可归 - 被抓 - 更难有家”的恶性循环,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这不仅仅是个别案例的不幸,更是一套系统性压迫机制的体现。
制度性驱逐:从最高法院的判决,到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再到地方政府的“清理”行动,形成了一套对无家可归者的制度性驱逐。削减住房券、医疗补助等福利支出,却增加对惩罚性措施的投入,这清晰地表明政策导向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移除问题人群”。
孤鹰Strongbow的遭遇,正是这种系统性压迫的缩影:缺乏过渡性住房支持,缺乏基本的生存启动资金,甚至连合法登记的权利都因“无固定地址”而被剥夺,最终再次陷入囹圄。这种政策设计,本质上是将无家可归者排除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迫使他们进入一个自我强化的边缘化陷阱。
数据监控与非人化管理:天眼Palantir数据分析公司试图追踪无家可归者,这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当弱势群体的行踪、生活状态被大数据严密监控,其背后潜藏的风险是将他们进一步“非人化”和“客体化”。这种监控不是为了提供帮助,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清理”和“控制”,如同管理一群可能“失控”的对象,而非需要帮助的公民。这与“把穷人当牲口圈起来”的逻辑一脉相承。
三、资本、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合谋:表象治理下的深层剥削
西塞罗研究所与特朗普政府的勾连,以及背后“碍着富人看风景”的龌龊逻辑。这背后是资本、权力与特定意识形态的深度合谋。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恶果:将无家可归问题归咎于个体(如所谓的“吸毒”、“懒惰”),而非结构性因素(如房价高企、贫富差距、福利削减、就业不稳定),这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它强调市场自由,淡化政府责任,将社会问题个体化,从而为削减公共开支、维护资本利益提供合法性。西塞罗研究所作为保守派智库,其主张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高度契合,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他们选择性忽视房价涨上天、工资跟不上物价、政府砍住房补贴这些核心成因,反而将矛头指向受害者,本质上是为资本和权力的不作为乃至剥削行为辩护。
“表象治理”与“空间净化”的资本逻辑:城市空间,尤其是核心商业区和富人聚居区,被赋予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象征价值。无家可归者的存在,被认为降低了这些空间的“品质”和“吸引力”,影响了土地价格和资本收益。因此,“清理”无家可归者,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利益的“空间净化”运动,通过排斥最弱势的群体,来维护特定空间的排他性和高价值。这种“表象治理”不触及任何深层次矛盾,只是将问题转移或隐藏,最终只会积累更大的社会风险。所谓的“强制治疗”,在缺乏必要资源和人文关怀的情况下,更像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表演,或是进一步剥夺人身自由的借口。
四、出路何在:正视根源,回归人道,重建社会安全网
“房价高、贫富差距大、福利烂才是根源”,这无疑是切中要害的。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从根源入手:
正视并解决结构性矛盾:政府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通过政策调控稳定房价,确保公民“住有所居”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劳动保护等手段缩小贫富差距,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和成瘾治疗服务,让陷入困境的人有基本的托底和向上流动的可能。
去犯罪化与人性化关怀:立即停止将无家可归状态本身犯罪化的做法,废除相关的歧视性法律和政策。将资源从惩罚性措施转向预防性和支持性服务,如临时收容所、过渡性住房、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等。尊重无家可归者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让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和包容性。
打破资本与权力的合谋,重建社会公平:需要警惕资本利益对公共政策的过度影响,确保政策的制定以公共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社会运动、舆论监督、公民参与等多种途径,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包容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将“睡觉”这种基本生存需求犯罪化,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它暴露了权力的傲慢、资本的冷酷以及意识形态的扭曲。这不是“维护公共秩序”,而是对弱势群体的无情碾压。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我们持续的批判、反思,并共同努力推动系统性的变革,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基本的尊重和有尊严的生活。而良心媒体的愤怒,是良知的声音,也是改变的先声。
当特朗普迷茫于不知道应该住白宫还是特朗普大厦,或者住海湖庄园更惬意之际,他也应该关心一下美国流浪汉今晚睡在哪个街头,桥下还是空心水泥管,让流浪汉有一个睡觉的地方也许比MAGA口号更实际和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