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天赋异禀的鱼腩
——开局无敌!楚国的“天胡”资源牌
导语:家里矿多,质优,是不是就可以统一中国?不一定,可能只是一条有矿的鱼腩。这里的鱼腩不是形容词,是叙述名词。因为六国真的很喜欢问楚国要资源,而楚国也很热情的经常满足大家的需求。楚国这种热情好客的优良作风,是怎么炼成的呢?我们要开始楚国篇章了。
楚国,如果按公元前450年的开局来说,它的地缘政治和资源都是七国里面最为优质的。不是普通的优质,而是山巅之国。他的资源甚至是另外六雄加起来都没法企及。
楚国,他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湖北,安徽南部,湖南,江西,贵州东部,广西和广东北部。其中的湖北和安徽南部,是楚国的核心区域。其余的部分,属于楚国历代君主外拓回来的广袤土地。
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而接近无敌的大帝国,理论上。楚国,可能是为了照顾其他国家的感受,从而隐藏了自己的天赋异禀,以一个大的鱼腩身份,出现了在众人面前。
无敌的粮食基础
粮食,毫无疑问是统一六国的根基。即使不需要统一六国,粮食的产量是也国家强大的根基了。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就会繁荣富强。
粮食产量,跟人的智力一样,最依赖的是天赋异禀。
有些土地,种子一扔,自己就可以去旁边睡觉了,粮食自己就刷刷刷的长起来了。
有些土地,需要搞水利,提升铁器,专业的农业指导员过来指导,还要立规矩要求屋前屋后所有能用的土地都必须用起来(李悝有提及这个法案,只是我也不知道他具体怎么规定)。但是粮食产量依然感人,国家依然得考虑怎么扶贫。甚至有些地区,连最热情,最积极,农业科技最猛的中国共产党都得摇头:“老乡,要不咱们搬个地方吧。房子我修,土地我送,咱们走吧。你这个地方我实在没法扶贫。”
楚国的粮食基础,属于前者。
那么在战国时候,最好的土地是哪里呢?粗略的划分是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它们两个的支流。这些地往往是不缺水资源,如果遇上大平原,那直接就是黄金耕地。气候方面的话,这两个区域大部分的土地雨热同期,并且处于亚热带气候。极度的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民的起源之地。
那么,楚国的高产地在哪里呢?
首先是楚国的首都位置,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在今天的荆州,武汉,江陵这一带。就是三国时候,魏蜀吴三个打了无数场战争的地方。这个地区,在战国的时候是长江中游的大平原,上面有着多个分散是湖泊资源。合起来称为云梦泽。这块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春秋时期第一产粮区。这个区域支撑楚国大量的粮食消耗。
跟其他的粮食产地比起来,楚国的粮食理论上是最为优质的。今天河南中部的颍川流域,河南首都群,由魏国和韩国一人分一半。这两位搞水利建设的时候经常吵架。所以这里直到战国结束,也没把大型水利搞起来。
但是楚国的江汉大平原,就在楚国的首都位置。他的耕地面积大概是6000平方公里-8000平方公里。换算成亩是900万亩-1200万亩。这个面积是什么概念。
魏国,用尽所有力气。李悝,魏文侯,西门豹等轮番上阵,扔巫婆,收土地,抽贵族,搞水利。艰苦劳作40-50年,最后的结果是800万亩-900万亩。回头一看,楚国天生就有900万亩-1200万亩的耕地,没干水利,不用土地国有化,也没抽贵族。而且,只是首都这个地方哦。
楚国的第二个粮食产地,是处于安徽省内的淮南地区。这里的淮河也是一个高产的地区,虽然相对于江汉平原很一般,也只是相对来说很一般。因为这里的耕地面积有400万亩左右,并且楚国独占。
这两个就算了?不,还有第三个粮食产地。是南阳盘地。也就是诸葛亮他耕地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200万亩左右。
以上的三个粮食产地,在战国都能排上前十。前十里面,魏国有一个。秦国呢,整个国土加起来能勉强挤进前十吧。楚国,还有其他排名没那么靠前的土地,加起来也有1000万亩左右,我就不详细说了。
魏文侯,李悝你们怎么看?
你问我们?要不你问问秦国吧。我们地虽然少,但是没有盐,他们的地更少,而且是还含盐。别人是含金钥匙出世,他们是含盐出世的。
楚国,毫无疑问的粮食资源王者。粮食不错,那么铁矿呢?
首屈一指的铁和铜矿
打仗,需要铁器。
耕田,也需要铁器。
战国初期,各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来代替铜器进行武器的改造。铁器比铜器有更大的优势,首先铁矿的数量要比铜矿多,大概是10倍左右。并且铁器的性能比起铜器更为优越,例如硬度更高,韧性也更高,质量上面更为轻便(轻了8%-10%左右,其实不是很多)。
各国在中期和后期,由于铁器的科技突飞猛进,高温脱碳,四液淬火,鼓风皮囊等技术涌现,使得铁器的使用更为广泛。武器上,高射程,可频繁使用的弩出现;统一标准的长铁矛大规模使用;多层叠甲也在战场上不断涌现。
铁器的科技进步,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上面,出现了碾压的姿态。七国开始使用碳化铁剑,来砍少数民族的氧化铁剑。这硬度基本就是碾压,削铁如泥变成了叙述词。双方的实力迅速拉开差距,弱小无助的燕国在少数民族面前变成了威武强壮的猛男。
农业上,铁犁,铁耙等也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各国的农田上面。农业科技大幅改进,亩产也大幅飙升。从战国初期的亩产1石左右,去到中期和末期2石,甚至以上。
铁器这么美好,这么让人充满幻想,让人心潮澎湃。那么,铁器有没有什么缺点呢?有的,但不多,只有3个。只要解决,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拥有美好未来:
——你家里有铁矿吗?
秦国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间。
——你家的矿杂质多吗?
魏国也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间。
——你家炼铁够燃料吗?
齐,韩,燕,赵飚起来把电脑砸了。
是时候进一步提升我们论文的水平了。如果一直在比较低水平的徘徊,恐怕又要流失一部分高知识读者了。我们来谈谈铁矿的问题。
铁矿,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问题。为了后续更好的理解各国的抽象行为,有时我们觉得有些国家很傻,为什么会去打一块飞地,那很有可能是这个国家缺矿。我们上一章结尾的时候,专门讨论到地缘政治,也就是为了在后面,扩展来介绍各国的国君的决定是如何产生的。他们不一定因为愚蠢,可能是因为无奈。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在这里开始介绍铁矿的一些核心指标。
铁,这种矿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战国的时候,各国的探测手段不足,所以很多的矿山并没有被发现。所以能数的出名字的矿山是不多,其中楚国有两个大型矿山,大冶铜绿山铁铜混合矿,南阳铁矿(这也证明孔明家是有矿的,刘备找他是要矿的);韩国有宜阳铁矿(中条山脉),并且后期把南阳铁矿划走了一半;赵国有晋阳铁矿和武安铁矿,武安在赵国首都邯郸附近。以上的都是战国前十的铁矿。
那么秦国呢?没有铁矿,没有铁矿,没有铁矿。准确的说,秦国有铁矿,但是铁的不是十分明显。并且秦国也没有铜矿,铜的也很隐密。
为什么说铁的不十分明显。因为铁矿是有大小之分的,有些铁矿的矿脉大,怎么挖都挖不完,可以在这里做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挖矿,洗矿,分矿,运矿,然后一条龙直达炼矿点。这样效率高,设备足,人力集中,那么产量就高。
但是秦国的铁矿很小,并且产量不高,产地分散。这就很难受了。当年的挖矿,洗矿是没有传输带,洗矿机这种的。大部分是人工开搞。矿产集中,人力充足,分工明确,流程清晰。小型矿产人手不足,可能一个人要干三四件事,需要多项技能。这就大幅减弱生产效率了。自己挖,自己洗,自己磨,自己运,一个人顶4个工种。
其次,无论铁矿还是铜矿,一般都是含杂质的。差的矿,含铁低,含杂质高。秦国的矿就是这种特点。好的矿例如铜绿山铁矿,含铁量是50%-60%左右,有一半杂质,一半铁已经是优秀铁矿。那么差的呢?30%-40%,杂质比铁多。如何去除杂质,我们讨论国产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时候,再教大家手把手去铁矿杂质。
杂质除不干净,就是氧化铁,硫化铁,磷化铁,这类是杂质剑。所以电视剧里面出现的,战国期间两国军队那个铁剑砰砰砰互砍,那都是骗小孩子的。我拿把碳化铁剑,氨化铁剑,一刀就能把你们的杂质铁剑砍了。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初级的问题。铁矿是在地下的,跟石油一样。铁矿在战国是石油一样的存在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中国的石油储量是世界前6,比美国俄罗斯还多。但是很难挖出来,因为70%在地下2000米以上,其他的在4000米以上。
铁矿也是一样,不是说铁矿储量大,就是万能的,挖不出来就是无能的。铜绿山铁矿,地下18米左右,绝对的一流铁矿。邯郸铁矿呢?22米左右。中条山呢?60米左右(有部分是地面的)。秦国的呢?嘿嘿,100米以上,只能等等了,到了汉朝技术上来就可以挖了。
往地下越深,氧气越不足,地下水的威胁就必然更大了。所以来对比一下各个铁矿的情况:
主要铁矿位置
注:参考李京华,华觉明等矿产专家报告
那么请问铜绿山这么优秀的铁矿,在哪里呢?在江陵的附近,今天的黄石。这里是楚国的腹地,想要抢矿,难度也很大。
除了铁矿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炼铁是需要燃料的,燃料是木炭,也就是需要大片的森林作为原材料。那么,木炭哪里有呢?还是楚国。有这么大片林地的就只有楚国了。
超大的战略纵深
楚国,土地面积是最大的。他的国土面积是魏国的6-8倍。国土面积大,有什么好处呢?打仗可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战略纵深,我们在上一章已经有所介绍。在这一章,我们也要开始把战略纵深问题,提高一个档次了。要更细致的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攻击楚国,与我们要攻击魏国有什么区别。
从地图上面可以看到,魏国的土地面积非常小。这就意味着要攻击魏国,可以直接攻击首都。无论魏国的首都选择安邑还是大梁,敌军进攻魏国的时候,都会首先揪着首都打。一旦首都崩了,王族被抓,整个国家就马上GG了。
魏国,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多次被敌军包围首都,造成周边的军队必须马上回救,然后重复性的中埋伏。几轮战斗,就把魏文侯和李悝的遗产,消磨干净了。
战国450-350地图
那么,如果敌军不打首都,打矿产呢?魏国的铁矿在西面的中条山,一旦河西郡被突破,安邑和中条山铁矿就暴露在敌军的眼前了。把这条铁矿一打,整个魏国就瘫痪了,等着时间结束而已。魏国在中后期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去霸占宋和齐的领土了。魏国在整个战国的战略,基本上跟我地图开疆,PC统一趋向一致。
那么对于楚国来说呢?楚国大鱼腩,在战国前期的时候,丢失了大量的城市,包括南阳,大梁等大城市。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大,并且核心的矿区在腹部。丢失的这些城市基本没有给楚国带来太大的损失,歌照唱,舞照跳。你打我,我去打蛮族,跑过去把越国和吴国两个更鱼腩的也打下来了。
那为什么敌军不能打快一点,直接打到楚国灭都呢?真的不好打。楚国的地形有中国大部分场景的战术战场,山地,河流,平原,丛林,浅滩等,满足军事爱好者的各种纸上谈兵。大跨度穿插,步骑同步,迂回,围城,伏击,水攻,防守反击等。孙子兵法里面各种华丽,炫耀的,条件极其苛刻的战术都可以用一遍。只要能够把楚国打下来,那么论文可以写到手软,王翦写完,王翦的儿子写,王翦的儿子写完孙子可以接着写。如果不是因为秦朝过早灭亡,王翦的孙子的孙子可能还在写。
楚国的地形位置充足,国土面积足够,所以楚国虽然鱼腩,但是在战略布局上面是值得夸赞的。打楚国,很难抓住重点,因为楚国的布局确实是比较优秀的,各个戍边的贵族,分布的也比较均衡,并且互为犄角。使得敌军可以突破一面,但是难以突破全线。最后灭国的时候,顶级猛将王翦带了60万兵(少一个他都拒绝出兵,而灭他国家最高只要20万兵,秦王最后还是从了他),不断的反向布局,才把楚国打下来。
楚国全景地图
楚国的几个粮食基地和铁矿分布也较为均衡,并且楚国的祖先眼光比较长远,在中原嫌弃蛮族地区的时候,楚国已经把周边蛮族地区全部收复。并且通过殖民的方式,牢牢的控制住这些地区,使得大片的国土可以供楚国战略回旋。
所以,在灭国的时候。对于王翦来说,他的压力要比项燕(楚军主将)大的多。他的军队粮食消耗是对方的三倍,运粮的部队需要长距离运输并且大量的损耗。进攻方的粮食消耗往往是防守方的120%~150%左右。楚国的地形和长度,使得他的运粮更为困难。
王翦的军队一旦补给跟不上,就有被项燕团灭的可能。因此他不得不时刻防备着项燕的的粮食偷袭,对方比自己更熟悉地形,有更多的眼线和更及时通讯。用今天的话翻译就是项燕有着更全面的离线地图,高精尖的导航,并且低延时高带宽联络模式。但王翦还是赢了,无他,有钱而已(三倍粮食产量)。
战略纵深足够大,使得防守方可以以逸待劳,慢慢消耗对方的兵力,粮草和武器,然后进行反击。楚国,这个占据着中国半壁江山的大国,在战国开局是时候就已经是轻松模式,割草模式。
庞大的兵力兵源
打仗,靠人。耕田,还是靠人。无论干什么,即使有AI,还是得靠人来操作。
在人方面,楚国依然是优势在我。
楚国的开国,在今天南阳与江陵之间。楚国开国的时候,是被中原鄙视的。对于中原来说,除了黄河以外的领土,都叫蛮族。所以逐鹿中原,也可以叫逐鹿黄河。不是黄河母亲的,必然不是正宫,属于妾。楚国靠长江开国,自然是蛮族之地。中原看楚国的眼光,跟汉朝看匈奴的眼光是差不多的。
楚国,多次尝试回归母亲怀抱(攻打中原),但是母亲拒绝认一个外人做儿子(多次被晋打败)。楚国没有办法,就只能是跟同为蛮族的扬越,巴扬,百越等称兄道弟(武装殖民),结为连理(把女儿嫁给族长)。楚国在跟这帮蛮族同化的过程中,国土面积在急剧增加,最南边去到了今天的梧州(苍梧郡),最西边侵吞了吴国之后,去到了浙江和江苏边界(越国)。国土增加的同时,人口也快速的上升。
来到战国前期的时候,楚国人口已经差不多是魏国的两倍,是秦国的2.5倍了。
战国前期各国人口测算
除了人口暴增之外,理论上,他们还有着各种游戏里面的强力兵种,狼骑兵,斧骑兵,象兵,藤甲兵。穷山恶水出狠兵,楚国有着大量贫穷的土地,应该也有不少的狠兵。历史上打仗很猛的广西兵,湖南兵都在楚国国土范围。
但是,拥有这种天赋资源的国家,在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里面,都是逆天反派的存在。楚国,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反派呢?
更多详细的故事,请关注公众号:格史穷理。
粮战与法经:以粮食为核心,土地改革为基础,讨论现代各国的得失。
战国深度故事:围绕粮食增产和土地改革,以及法家的经济中心。来深度分析秦国取得天下,但是六国却没法抄袭秦国避免被吞并的深层原因。
战国分章故事:为战国深度故事的分割半独立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