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反被讹,维权等来道歉又遭报警:甘肃周女士“多次被伤害”

500

“不是你撞的,你怎么会好心去扶?”这句广为流传的“道德悖论”,又一次在现实中上演。

8月5日,潇湘晨报报道了一起发生在甘肃白银的“扶人风波”新进展:一位自称“因扶人被诬陷”的周女士,在历经近3个月的持续维权后,终于收到当事人手写道歉信。但仅仅数日后,她却再次被对方家属报警,理由是“泄露隐私”。

这场纠葛自2025年5月16日拉开帷幕。当天,白银市民周女士在小区遛狗时,发现一位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栽进沟里,她当即跳下施救并呼喊家属。然而,随后赶来的几位路人(其中包括老人的儿子)却指责,是她的狗将老人扑进沟里——“好心办坏事”的剧情由此展开。

尽管事后警方未对周女士进行任何处罚,周女士也不断通过视频澄清事件真相,但随之而来老人儿子等人的诬陷、舆论攻击,以及与对方反复交涉的疲惫感,依然令她“暴瘦20多斤”。

直到7月29日,周女士更新视频称,7月28日下午,社区联系自己去警方处拿对方的道歉信。据其发布的道歉信,老人儿子讲述了事情经过,称当晚“父亲乘坐轮椅正常行驶过程中,在路右侧拐弯,由于速度过快,老人来不及反应,开上马路牙子两次。在周女士呼叫家属两次,老人电动轮椅从路右侧驶向左侧,栽进左侧沟里……当时周女士也及时帮忙搀扶老人。在得知周女士是狗主人后,我与她发生争吵。经过复盘与思考,对此事我不但不应指责周女士,还应向她道歉和感谢。”

老人儿子还列举了应该向周女士道歉和感谢的原因,称老人对轮椅操作欠佳,周女士在事发后跳进沟里扶起老人电动轮椅。但因受人“教唆”,“我们认为周女士扶老人‘不是你撞的你怎么好心扶’与周女士争吵”。

老人儿子表示感谢周女士及时报警澄清,防止事态升级,此外,周女士“为寻求真相,不畏酷暑,苦苦求我们道歉……”,也对此表示歉意,“对周女士不畏困难寻求真相的行为表示钦佩,再次向周女士道歉!希望周女士理解我一时昏头的心理,感谢周女士!后期家父一切后果与周女士无关。”

一封迟来的道歉,是否能弥补三个月来的委屈?现实却比电视剧更复杂。就在8月5日,周女士再次发布视频称:老人家属因其发布事件视频“涉及泄露隐私”为由报警。但周女士提出自己并未泄露对方相关隐私。

对此,辖区社区工作人员对潇湘晨报记者回应称,双方目前“各说各话”,社区正尝试调取监控,还原事发真相。

这不仅是一场纠纷,更是一场关于“好心是否能有好报”的集体心理测试。

在法理上,周女士是清白的,但她的自证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从跳沟扶人被怀疑、被言语指责,到连续发声争取道歉,再到终于获得一纸声明、却仍旧被告上公安局,舆论的每一次发酵与反转,都是对“善意成本”的再加码。

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花了三个月来证明这一点。而她的“对手”,前后只用一封道歉信和一张报警表格,就又一次把她拉回到自证清白的泥淖中。

这不是孤例,也不该成为常态。

从“彭宇案”开始,“扶人反被讹”的恐惧就如同一颗钉子钉进国人集体记忆。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真正落到现实中,善意往往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与力气。

而当“善意”本身要用尽全力才能被理解,它就不再只是个人行为了,它关乎一个社会的共识、信任与风气。

周女士的视频热传,既是一次个体的发声,也是一场现实拷问:面对困境,我们是否还敢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如果“善良”需要一次次自证才能成立,那最大的受害者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公共信任本身。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