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入门经典的选择

很多朋友对道家文化感兴趣,不知道如何选择入门经典,是否可以在家供奉神像等等,便问到我,今日我便做一下简单的解答。

对于道文化认知来说,我建议从市面流传的经典来给你推荐,我们看起来市面上所谓通俗浅显的经典,不是它的劣势,而是优势,越浅显、通俗的经典越容易陶冶人的情操,越具有普世价值。

 

至于顺序,首先老祖推荐之前我定的入门三经给大家,同时考虑到你们在修习,另外两部经典,算作入门五经也可以了:

1.《清静经》入门,把它作为自己抄抄写写、宁静心灵的选择。清静经托名老君所做,本质上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具象化。现在社会人们都急匆匆的,很需要从中培养一种平和的心态。

500

清静非我则安神养气,清静是我则宁静思虑,清静有我则静寂身心,清静无我则神光徐徐,清静之始则无挂无碍,清静之终则清静如一,清静有法则不拘时节,清静无法则心随经寂。

 

2.学习《太上感应篇》,了解和认知对世界的敬畏。学会感悟,学会约束,学会对自我的理解,才能够超脱自我。俗话讲“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只有规范自身的言行,积善去恶,生活才能平稳踏实。

500

太上感应,有感无感,有心无心,皆在乎人,常思己过,磨炼身心,持身端正,不履邪淫,天人共感,道德遵循,白日诵读,达至完人。

 

3.学习《邱祖忏文》,让自己在生活和修行时有所反省。比如不小心使法物沾染了污秽、把经书碰到地上、从经书上迈了过去这类情况,都很适合抄写《邱祖忏文》。

500

无上忏文,祖师显真,悔过消灾,忏罪念恩,警醒自我,愿许世人,经功浩力,弘道如今,祖师留此,诸君感恩,化度众生,诚愿以闻。

 

4.学习《黄庭经》,让自己了解人类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黄庭经是从炁息角度了解认知人体,是一种华夏特有的角度,适合我们更好的了解医道。

500

黄庭内观,炁息流转,外感天地,内显自然,遵循脉络,通达神天,由此渐入,可颂可念,切合易理,不可入幻,全性弟子,谨记心间。

 

5. 学习《度人经》,体会世界的慈悲和历史名人的思想。度人可从宏观角度看人世间的被管理化,以超越凡尘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思想。你们应该都听过“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还有现在的丧葬文化、祈福习俗,都与这本书有关。

500

    度人无量,是为慈悲,广开门户,沾染道辉,人间冷暖,春秋所归,不惊寸草,有为无为,君子奉行,积善日堆,兴善扬德,红尘最美。

 

这几部经典,对于日常学习来说已经足够了。道家不同于其他宗教,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而是告诉你,你可以如何做,你应该怎么去做。我们以向善心去看,沉下心去观察,自己明智思考,在任何书籍中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如果可以追寻太多的玄奇,读再多任何书籍,熟悉再多版本,不向善行善,不明智明心,空谈而虚妄,越多越无益。太过深入的奥秘和玄奇没有必要了解,也不一定能对你们的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

500

 

此外,从炼气角度来说,诵经是为散发炁息,抄经是为凝聚炁息,气血旺盛宜诵经,心思不安宜抄经。

诵经也要有诵经之法,才能让自己诵经有所裨益,选择地点时间和心态都有讲究,不可被随意打断,否则容易散乱。

兴扬敬示,望君谨记:诵经初始之时,须有章法,净手静心,沐浴更佳,静室端坐,闭目片刻,平息思虑,敬展经文,莫可有轻慢亵渎之心,持诵宝诰三重,感恩祖师庇护,发其心愿,方始持诵;持诵之时,如诵古诗,错落有致,发声有音,天人恭听,善芽初生。熟习之时,随意自然,随处可静,随处可颂;持诵之时,如诵古诗,发声自闻,可达妙音,善念滋生。烂熟之时,行坐卧眠,经由心生,无时不静,无时不颂;持诵之时,一念已起,如诵十过,善感群生。以上诸般,尽量遵守,莫可拘泥。

 

500

对于在家供奉神像,我并不建议。

首先,供奉神像有很多的讲究和禁忌,稍有不慎就可能和你的目的背道而驰。

供奉神像却不遵守禁忌,或者因为实际情况不能避免干扰,可能就会产生阻碍,这些阻碍不是神灵造成的,而是你自己造成的。

修行首先是与人为善,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你要思考供像这件事,会不会令自己的家人朋友反感,让客人认为你太异类?

如果家中有神仙画像、祖师令牌,可以小小的放一个,或者放个其他的寄托。选择自己合心的、有眼缘的,自然就好。

 

500

其次,在家供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谁家都可能有儿有女,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但是不能把孩子变成我们的复制品,我们不要把孩子封闭在宗教里。孩子的未来,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世界,应该是更美好的世界!

如果孩子看到你整天在那里跪拜神仙,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会阻碍他精神世界的丰满度和丰富度。

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所认可和信任的就是对的,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学习更多有利于其成长的知识,而不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言传身教给下一代。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500

总之,读书也好,供像也罢,只是我们了解道文化的方式,也是我们规范自己言行、寄托自己心念的方式。正心正念,修行修善,方式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道”是什么?道就是生活,道就是我们的心灵。别有那么多的执念,信佛好,信道也好,做个好人就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