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利好消息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政治局会议“稳”字为上,虽未展现过于积极姿态,相反保留了政策缓冲空间,以审时度势。
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大家期望股市向好,还希望再出台剌激楼市,但从新闻通稿看,未见对楼市有更多的笔墨,股市也即时显得略为疲弱。但我认为,政治局会议发放的信息量比较大,有些政策还是利好消息,需要仔细研读,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都有好处。
第一,投资于物转变为投资于人。
最令市场振奋的利好消息,是下半年国家会继续给民众发钱。
新闻稿提及,要在保障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预示着将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会议期间宣布育儿补贴每年3600元,这一决策很重要,因为它开了发钱先河。可以预见,未来从鼓励生育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婚嫁、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直接为普通民众注入流动性,改善现金流,最终在保障民生当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如何看待上半年的经济形势。
会议指上半年出现“向好态势”、“恢复性增长”,简言之是“恢复与转型”的动态交织。
当前商界总感到经营艰难,因为内地和香港都处于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因素的叠加,经济发展已经从疫情后“重启”阶段进入到“结构优化”的转型。中央强调的“风险挑战”,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能只盯着速度的快慢,更要关注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是通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去年7月的政治局方案,说坚定不移完成发展目标,而今年则转变为“努力完成”,暗含着下半年要加把劲,企业家们不能按以往的惯例,从靠“扩张获利”需转变为“经营获利”,才能稳中求进。
第三,增强资本市场精准快投快用。
按照会议“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资金严格投向“两重”(指国家重大战略建设、重点领域安全建设)和“两新”(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项目及民生工程。
不久前刚开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以1.2万亿建设该项目。这是一个超大工程,相当于五个三峡大坝的造价,十个港珠澳大桥的耗资,建成后其发电量预计将达到三个三峡大坝的水平。
此举足见中央的财政政策在“两重”、“两新”方面的力度和强度。
根据会议“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的部署,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这意味着下半年只要有需要,国家队银行、保险、基金绝不会缺席。
结合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态势,中央将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缓解企业三季度资金周转压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房地产不搞刺激政策。
许多人特别是房地产业界,对此次会议没有直接提到房地产,也没有提及稳楼价略感意外,新闻稿仅强调重点市场要有效防范风险,似乎也从侧面证明,在若干的重振经济策略方面,下半年房地产应该不是重点。
第五,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大格局。
虽然中央会议没有直接提“反内卷”,但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变成了推动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删除了“落后”两字,暗示着下半年反内卷的范围和边界目标,并不是钢铁、水泥等传统领域,而是包括新兴行业在内。
举个例子,发改委曾专门召开了会议提出,下大力气防止低空领域出现低效重复建设,这里的关键词是“防止”。现在各地都在寻找后房地产时代的替代产业,低空经济火了之后,东部某发达地区就建立了十多个低空产业园,规划同质化,运营空心化,如果再野蛮生长下去,恐怕又是一地鸡毛。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约谈闪购、京东、美团三大电商,用意是对这些疯狂卷起来的,敲敲警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定调“十五五”规划。
会议公布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四中全会,主要议程之一研究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明确这五年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用好中国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应对美国发动的艰难而长期的贸易拉锯战,以及受地缘政治影响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立足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十五五规划将会涉及一些过去想做但时机未到领域,作出超前谋划,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的中央财经会议已经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蓝色经济合作等。
香港是一个海洋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先走一步,较内地城市涉及领域广泛且成熟,在十五五规划中可以争取更大的主动性和示范性,从中抓住新商机。
总结一下,中国上半年GDP增速达到5.3%,官方统计的失业率维持于5%,同时与美国“关税战”出现缓和迹象,整体经济形势可说是稳定下来。
由此角度看,政治局会议“稳”字为上,虽未展现过于积极姿态,相反保留了政策缓冲空间,以审时度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