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稳定”成为新的枷锁:我们正在失去作为人的温度

“踩死一只蚂蚁,其他蚂蚁毫无波澜;杀鸡时,周围的鸡会受惊;而在猴子面前杀鸡,它们会情绪躁动——越高级的生物,情感越丰富。”这个朴素的观察,撕开了当下社会对“情绪稳定”过度追捧的荒诞面纱。当“情绪稳定”被异化为衡量“合格”的唯一标准,当真实的喜怒哀乐被病理化,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悄无声息的人性剥离:人,正在被要求活得像一群“情绪稳定”的蝼蚁。

从“以礼节情”到“以药灭情”:情绪成了需要修正的“故障”

古人讲“以礼节情”,核心是“节”而非“灭”。亲人去世要守丧三年,不是形式主义的束缚,而是给悲伤留足流淌的时间;丧礼上对哭泣的规范,是怕过度悲伤损伤身体——这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呵护,像给奔流的河修堤,目的是让水流得更久,而非填河造路。

可如今,这套逻辑被彻底颠覆。遇到挫折会愤怒?那是“暴躁症”;经历打击会悲伤?那是“抑郁症”。原本属于人性的自然波动,被贴上“病症”的标签,仿佛人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更荒诞的是,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解药”——吃药,成了让情绪回归“正轨”的唯一途径。但这“正轨”是谁定义的?是那些不容许“故障”的资本机器,是需要工具人持续运转的生产逻辑。当悲伤被药片压下去,当愤怒被药物磨平,人确实“稳定”了,却也成了没有痛感的零件,继续在流水线上沉默地消耗。

“情感懒政”与原子化:我们正在失去彼此托底的勇气

网上盛行的“只和情绪稳定的人交往”,与“不要介入别人的因果”“让亲人自己经历”等说法,凑成了一套完整的“冷漠指南”。它们看似在倡导“成熟”“边界感”,实则是一种“情感懒政”——只想享受关系里的平顺,不愿承担彼此真实情绪的重量。

要求对方永远情绪稳定,就像要求朋友永远是晴天。可谁能永远活在晴天里?会哭、会怒、会有失控瞬间,才是活生生的人。这种要求的本质,是逃避安慰的麻烦,逃避面对情绪背后的问题,逃避承认“我也该为这段关系的情绪负责”。更双标的是,很多人只对别人提要求:自己发泄是“真性情”,别人崩溃是“不稳定”;自己摆脸色是“有脾气”,别人表达不满是“情商低”。

这些思潮合力将社会推向原子化。“不要介入因果”成了冷漠的借口,让本应相互托底的人变成互不干涉的孤岛。朋友受挫时,“让他自己经历”;家人崩溃时,“别多管闲事”。原子化的人最好管理:不爱抱团,不惹麻烦,出了问题只会自己扛,不会联合起来质疑规则。这恰恰迎合了资本对“孤立工具人”的期待——毕竟,一盘散沙的个体,最容易被掌控。

真正的成熟:带着情绪依然能好好生活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情绪稳定”的本质是什么?它不该是压抑情绪的“伪装平静”,更不该是对他人的单向规训。真正的情绪管理,是理解“我此刻为什么愤怒”“我该如何表达悲伤”,是能与情绪共处,而非被情绪吞噬。

好的关系也从不是“零情绪波动”,而是“我知道你会有风雨,我愿意撑伞等你平静;你也知道我会有雷暴,你愿意留灯等我平息”。社会的健康,更不是所有人都变成“情绪稳定”的复制品,而是允许愤怒者呐喊,给悲伤者拥抱,让每个真实的情绪都有安放的空间。

人之所以珍贵,正在于我们会痛、会爱、会愤怒、会共情。当“情绪稳定”成了抹杀这些特质的枷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实的自己,更是彼此联结的温度。毕竟,一群没有情绪的蝼蚁,永远筑不成真正属于人的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