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孩子们的疯狂把整个澳门玩成巨型线条绘本

界界与林江泉 | 展开一根线的暑假:与孩子走进“线条魔法:塞吉‧布洛克的绘本游乐园”

林江泉

从儿童艺术到整个艺术史都可以看做是“一条线所展开的意志”,人类绘画的发展史就是一条线演变史。线条作为存在的隐喻,让我们带着孩子走进第二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最大型展览"线条魔法:塞吉‧布洛克的绘本游乐园",展开一根线的暑假。手持《“线条魔法”导览护照》,一不小心孩子们的疯狂似乎把整个澳门玩成了巨型线条绘本。

塞吉把世界简化成线条,让你看到一切都是线条。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曾说:"线条不是世界的外形,而是世界对我们的初次敞开。"当笔者八岁的女儿界界试着用法语“Bonjour!”(你好)和塞吉先生打着招呼走进"线条魔法"展时,庞蒂的话突然获得了物质性的呈现。在三个由法国插画大师塞吉‧布洛克构建的艺术空间里,一根看似随意的线条不再是简单的图形勾勒,而成为连接儿童与成人、想象与现实、个体与世界的神秘通道。在展览现场,界界专注地用手指追踪墙面上穿插于不同线条人的那条红色线条,编触摸编行走,线条的起伏可以看做是一个从“冷静的提醒;愤怒的火龙"一直追到"微笑的彩虹",这个无意识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线条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它既是边界,又是通路;既是限制,又是可能性的开端。

打开线条,布洛克的艺术革新运动

由文化局与美高梅携手呈献风靡全球的法国插画家塞吉‧布洛克(Serge Bloch)大型个展分别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文化中心「•ART空间」及 「海事工房1号馆及2号馆」三个馆开展。界界在「•ART空间」开始跟随塞吉‧布洛克的一条线展开假期的时间。塞吉是当代极富盛名的插画家、童书作家及视觉艺术家,爱马仕御用插画家,《纽约客》《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无数国际顶尖媒体封面宠儿,并受到英国地铁、法国邮政、法国航空、小帆船(Petit Bateau)、法国加尔大桥等品牌之邀展开广泛创作。他画笔下的《麦克斯和莉莉》(Max et Lily )销量超过2000万册。

塞吉‧布洛克的艺术魅力在于他完成了对线条的彻底解构与重构。他让孩子们在一根线中不但了解”少即是多“,还了解了”少即是不“(less is no),”少即是快“,”少就是我“等多元的思考力。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线条往往被理解为造型的基础元素,是服务于形体表现的次要手段。但布洛克将线条从这种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叙事能力的艺术语言。展览入口处巨大的《我是塞吉》互动装置中,一根看似随意勾勒的黑色线条随着观众走近而开始变形,时而变成摇晃的秋千,时而化作奔跑的小狗,这种动态变化揭示出线条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它永远处于"成为"(becoming)的状态,拒绝被固定为单一意义。

塞吉作品中线条的流动性对儿童审美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艺术表现是其思维发展的外在呈现。在《鸟人澡堂》(Les bains d’hommes-oiseaux)互动区,一切都是线条的黑白世界似乎取消了三维世界,似乎具有当代白色派和模糊派的童真建筑师妹岛和世的艺术意识,浴缸里还隐藏着美人鱼。界界说:“小鸟睡在他的怀里,他变成了鸟人。”清晨,我们和界界在鸟人澡堂“洗澡”,轻轻打湿了灵魂。一个说葡语的小孩,走进莫里哀语的线条魔法里,打闹,嬉戏,笑声中的r和s泛起无数种多变的波澜,泡泡在颤破中上升,如同小鸟口腔顶部轻轻衔着一根小芦苇,召唤飞翔的手飞回。界界说:“鸟人澡堂里的洗发水、沐浴露、香皂和牙膏都是鸟粪配制的。”观察到孩子们自发地用提供的磁性线条拼贴出各种非具象图形,这些图形往往超出成人理解的常规框架——一个孩子将弯曲的线条解释为"时间在跳舞",这种诗性表达正是布洛克线条美学激发的认知飞跃。线条在这里不再是描绘世界的工具,而成为儿童建构自我认知体系的媒介。

特别引起孩子们注意的是布洛克线条中蕴含的"未完成性"。与商业插画追求完美闭合的线条不同,他的作品常有意识地保留草图般的开放感。在《我等待……》系列中,塞吉用一截截红毛线串联其那些我们一生中等待遇到的最亲密的人,那些看似随意的勾勒,实际上创造了一种”邀请结构“,召唤观者(尤其是儿童)参与意义的最终完成。这种艺术策略在教育的层面上极为高明——它暗示着世界永远有待解释和控制过度解释,让认知永远可以延伸和自动生发。

制线,教育媒介的互动艺术

中国的书法领域,常常会把书法家称为”制线家“,这里的”制线“对应的就是一种思辨性。布洛克的线条作为教育媒介的互动艺术,"线条魔法"展览最富创见的贡献同样在于它将线条转化为一种教育哲学。每个展区都可以看做是课堂之外的课室。第一个展区“•ART空间”包含《我是塞吉》、《我等待》、《鸟人澡堂》、《线条绘本馆》、《塞吉画廊》5个展览系列;第二个展区“海事工房1号馆”包括《序厅》、《我爱幼稚园》、《和爸爸一起真好》、《打架的艺术》、《当我们老去的时候》、《魔法策展人》、《红鼻子变变变》、《影子实验室》、《哈哈大笑盒》、《线条疯了》;第三个展区“海事工房2号馆”包括《线条绘本馆》、《线条工坊》、《吃出你的超能力》和2搂《延伸绘本工作坊》,门口还有两个《布洛克1号》和《布洛克2号》的户外装置。展览更设有多项延伸活动,包括“海事工房2号”展区的“艺术画布•研学彩笔”座谈会与“延伸绘本工作坊”,以及“•ART空间”展区的“涂鸦大冒险——和艺术家塞吉玩转故事”、“调皮的线条”亲子拼贴工作坊及“线条魔法师”亲子绘本工作坊,家长可藉由展览和活动呈现的塞吉富含智慧的作品,与孩子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生活哲理和艺术创意,在深入和陌生化中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在《打架的艺术》粉色展区,布洛克用粉红色修辞“打架”,以柔和的曲线重构了儿童冲突这一教育难题。粉色的空间把冲突时凝固的空气变得柔软起来。传统教育中,冲突往往被简化为需要纠正的行为问题,而布洛克通过线条的变形游戏(愤怒的锯齿线逐渐转化为握手时的平行线)向儿童展示:情绪转化比情绪压制更有建设性。现场教育工作者记录到,参与互动后的儿童在模拟冲突情境中表现出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意识,这验证了艺术干预在社交情感学习(SEL)中的独特价值,据说连父母的冲突都会在《打架的艺术》中迎刃而解。

展览中《魔法策展人》单元创造性地将线条游戏与角色扮演结合。引导孩子们进入另一种“过家家”时刻,拿起锅碗瓢盆和厨房里的种种物品给线条人配上表情,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滑稽。笔者的女儿在魔法人的脸上挂两个葡挞,说:“他流下了葡挞眼泪。”她没给一个脸蛋更换表情,就命名一次,似乎能成为了永不停歇的运动。孩子们用厨房用具为线条小人"设计"表情时,实际上在进行复杂的社会认知演练。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活动能显著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许多孩子自发地为线条小人创造"混合情绪"表情——这与布洛克作品中常见的复杂情感表达形成呼应,显示出儿童对情感复杂性的早期理解能力常被成人低估。

《红鼻子变变变》互动装置则展现了线条游戏的疗愈功能。人见人爱红鼻子放大或缩小,还可以在红鼻子之间上自由绘画,孩子们的画笔和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解放。当孩子们为虚拟红鼻子添加各种夸张变形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种安全的风险尝试——在艺术规则的保护下和破坏下体认越界的快感。这种体验对焦虑时代的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它为数字化生活中日益萎缩的冒险精神提供了替代性满足。现场一位母亲惊讶地发现,平时害羞的女儿在连续创作七个"疯狂红鼻子"后,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创作理念,这种行为变化揭示了游戏性艺术活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线条家庭的互动世代

"线条魔法"展览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代际之间。在《和爸爸一起真好》展区,线条成为重构亲子关系的特殊语言。观察发现,当父亲们模仿布洛克风格与孩子共同创作时,往往经历从严肃、笨拙的模仿到自由表达的转变过程。这种共同学习的状态打破了传统亲子互动中的权力结构,创造出罕见的平等对话空间。一位参与"线条工坊"的父亲在反馈本子中用粤话写道:"当我放下'画'的包袱,和儿子一起用歪歪扭扭的线条讲故事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新的交流频率。"

《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单元则巧妙地用线条处理了儿童教育中常被回避的衰老议题。布洛克用逐渐淡化的线条表现时间流逝,这种视觉隐喻比任何说教都更易被儿童理解。现场记录显示,孩子们在互动后创作的"老年肖像"往往包含令人惊讶的温情细节(如特意加长的眉毛表现智慧),这表明艺术体认能有效拓展儿童对生命周期的理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祖父母在孙辈引导下参与线条创作,这种知识传递方向的逆转,挑战了传统教育中的单向代际学习模式。布洛克铅笔手绘动画投影打在脸上,调子中的斜线忽显忽灭地运动着,界界说:“下雨了 。”她的描述让我们重新通过视觉感受时光的流逝如雨。

《哈哈大笑盒》的设计则揭示了笑声作为家庭黏合剂的秘密。界界见到有妈妈头像的盒子,她说她想扮演一下妈妈,让我抱她起来把头伸进盒子里。当全家一起对着AR屏幕做鬼脸,看着线条小人夸张模仿时,产生的不仅是短暂欢乐,更是一种共同记忆的创造。社会学家称之为"家庭仪式"(family ritual)的微型建构,这些看似随意的欢乐时刻,实际上成为家庭叙事的重要素材。展览设计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理解当代家庭最需要的不是又一堂艺术课,而是能够自然产生亲密感的共享空间。家庭互动不仅是线条的跨世代对话,也成为了家庭互动的当代考古学。布洛克的线条如写小说——严歌苓说到的线索产生,像拉面条,越来越长,没有终点。

一不小心把整个澳门玩成了巨型线条绘本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澳门,将布洛克大型展览置于本澳特殊的文化地理中,会发现线条隐喻的更深层意义。这个中西交汇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边界与连接的巨大叙事。展览选择在妈阁塘片区——澳门历史上海事活动的重要节点举办,无形中赋予线条以文化缝合的象征意义。在澳门语境下,魔法线条又增加了地域学的意义。正如何超琼在献辞中写道:“艺术从不遥远,它本该贴近生活,妈阁塘片区作为展览场地,也蕴藏社区温度与节奏。这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呈现,更是大家的生活快乐点滴,就如布洛克的画作般,来自日常,融於生活,以简洁语言,触动心灵,启发无限想像。我们诚盼这场展览既承载中西文化交会的历史印记,亦能创造亲子的探索时光,共同描绘片区的欢乐回忆。”当孩子们在《影子实验室》用身体创造融合中西元素的故事剪影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微妙的文化身份演练。

布洛克线条中的法式幽默与澳门本土文化的相遇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会的桥梁,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本次展览将布洛克的法式幽默与澳门的多元文化相结合,期待孩子们在这座绘本游乐园中,不仅能感受到布洛克笔下线条的魔法,还能激发属於自己的创作火花。”在《吃出你的超能力》工作坊中,孩子们用葡式蛋挞、杏仁饼等本地食材拼贴线条画,这种创作既是对布洛克艺术方法的延伸,又构成对澳门文化杂交性的童真诠释。一如既往的中葡英三语”导览护照“,并设置粤言互动环节,使艺术体验成为多元文化共存的微型演练场。

数字时代的线条魔法

在算法推荐和短视频主导儿童注意力的时代,布洛克线条的简约美学具有某种反叛意味。《线条工坊》通过阅读绘本,亲自选食物拍照后再以画、印、贴、装的方式不断打开线条的魔法,这暗示着数字混沌中手工创作的疗愈力量。展览未回避数字原住民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延伸工作坊中,指导者鼓励孩子先将布洛克风格的线条画作拍照,然后用绘图软件进行二次创作,最后对比两种创作体验。这种教学设计超越了简单的"回归手绘"怀旧主义,指向更为平衡的数码—手工混合创作观。当孩子们通过实体旋钮(而非触摸屏)控制线条动画时,他们重新发现身体动作与视觉效果的直接关联——这种体验在过度中介化的数字环境中已变得稀有。

一方面,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AR技术的应用又体现策展团队的深思熟虑。在《线条疯了》的沉浸式AR互动游戏,持“IOS手机及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安装Mr.Chip软件,打开后对准小人,你就会进入一个喜剧世界的神奇小人国。扫描画作后跃入手机屏幕的线条小人不是对数字化的简单妥协,而是精心设计的媒介比较教育:孩子们通过对比手绘线条与数字动画的差异,本能地理解每种媒介的独特表现力。这种批判性媒介素养在图像泛滥时代至关重要,这是数字时代的线条救赎,线条在这个时代有新的命运。

线条作为希望的轨迹

"线条魔法"展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在充满断裂与不确定的时代,教会孩子画一根连续的线条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教育。线条作为希望的轨迹,布洛克作品中那条穿越《我等待……》全书的人生之线,实则是人类在时间中前行的集体隐喻。当澳门的孩子与父母共同完成展览最后的集体创作墙时,那些交织的线条不仅记录了个体表达,更构成社会联结的微小但坚实的证明。

离开展览时,许多孩子手持盖满印章的导览护照,这本小册子本身已成为线条叙事的延伸——每个印章既是到达的证明,又是新旅程的开始。正如布洛克所说:"线条最大的魔力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指向画布之外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线条魔法"展览超越了一般儿童艺术活动的边界,成为培养未来公民审美能力、情感韧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独特实验场。当澳门33°炎夏强烈的阳光透过海事工房的窗户,在地上投下斑驳的线条影子时,我们突然理解: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教会下一代如何在这些明暗交错中,画出属于自己的那条线。

"线条魔法"涵盖十多主题单元,以多变的策展策略融合艺术展示与互动游戏,构建可玩可看可学的绘本游乐园,界界集齐三展区专属印章换领精美插画贴纸一套,更重要的是,她获得了这个暑期“全新的线条”,这条线将带领她走向下未来。

(来源:大湾区时报 7.5-7.17,东平、侃异对本文有贡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