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天平,不平凡的一天
平衡的天平,不平凡的一天
□黄成志(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1班)
清晨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混合气息,教室里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粉笔灰的味道。这味道,如今在我闻来,竟比任何味道都更让人安心。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到支教的第三周,孩子们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用羞涩又好奇的眼神打量我这个外来者”了。他们开始变得主动,下课后——围过来,拉着我的衣角问问题,或者在我批改试卷时,偷偷塞给我一颗小卖部里所买的糖果。
我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讲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来说,把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数,保持平衡这个概念,比解方程本身更难理解。我画了一个天平的简笔画在黑板上,一边放着x加2,另一边放着5,试图用这个直观的比喻来解释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同学们,想象这是一个天平,两边要保持平衡。如果我们想把左边的2移走,怎么办?”我问道。
孩子们小声地讨论着,有几个基础稍好的孩子举手:“老师,从左边拿走2,右边也要拿走2!”
“对!非常好!”我及时肯定,“就像天平,左边减少一点,右边也要减少同样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所以,方程两边都要减去2。”
我一边在黑板上演示方程的解法,一边反复强调“等号两边的平衡”。看着他们专注的小脸,有的皱着眉头思考,有的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着,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数学,它不像故事那样充满想象力,它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对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讲到解方程x/3=2时,教室里出现了小小的骚动。一个平时很认真的女孩,小声嘀咕:“老师,这个怎么移?它不是加或者减啊。”
随后我指着黑板:“你看,这里x是被3除的,就像一个东西被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那这个x本身是多少呢?”
我拿出准备好的小纸片,折成三等份,每份代表2。“那三份合起来是多少?”孩子们想了想说道:“6!”“对!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做什么操作呢?”随后,我自问自答般回答“两边都乘以3!”
那一刻,我看到他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这笑容,比解出任何一道难题都更让我开心。我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学会了这道题,更是理解了“逆运算”这个核心概念。
老师们的背后,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的疲惫,是面对孩子们基础薄弱时的无奈,也是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时的巨大满足。
下午的数学练习课,我出了几道稍难的方程题,让他们尝试独立完成。看着他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互相小声讨论,时而举起手来问问题的样子,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投入感。数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这种逻辑的推演和最终解开的成就感吧。
我随机点了个男孩,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把解完的x-4=8的过程写出来,得到x=12的答案时,他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期待。我用力地点点头,给他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知道,解开的不仅仅是一道方程,更是他心中对数学的恐惧和畏难情绪。
傍晚放学,孩子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有几个住得近的,会跑到我跟前,奶声奶气地跟我说:“老师,明天你还教我们解方程吗?那个‘天平’我好像有点懂了!老师,明天我算得更快!”我笑着答应着,目送他们蹦蹦跳跳地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
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轮廓分明。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腿也站酸了,但心里却异常平静。这种平静,不同于城市里的忙碌与喧嚣,它更像是一种沉淀,一种收获。
支教的日子,就像这山里的日子,平淡中有惊喜,辛苦里有甘甜。每一天,我都在付出,也都在收获。看着这些眼睛清澈、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孩子,我仿佛看到了希望本身。他们或许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但我知道,我站在这里,用我微薄的力量,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窗。而他们纯真求知的目光和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就是我支教路上,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