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之死:造反不彻底,还不如彻底不造反?
昨晚上看雍正王朝,雍正把年羹尧赐死,胡玫把剧情处理得相当细腻,但不知为啥感觉年羹尧这个人物完全没立起来啊!
剧里头年羹尧平了罗布藏丹增之后感觉相当膨胀,朝廷命官说杀就杀,张嘴就要兵马钱粮,见百官而不拜,皇帝面前不下马,将士见皇帝,只敢听年大将军令,不听皇帝令。外族王公见了他要跪,临幸妾室要翻牌子,他举荐的官称年选,等等等等。
(剧里年是杀了皇上爱惜的孙嘉诚,原作里似乎叫孙嘉淦。而真正在边疆死掉的是刘墨林,好像是因为有人叛乱而不从,因此被叛将杀害。相当于改编时把二人命运掉了个个儿。另外多说一句,剧里把杨名时的事情合到了李绂身上,而李绂在原作里本来是个沽名钓誉之人)
即便是被贬至杭州,饮食也依旧奢靡,按《清稗类钞》饮食类:
“年羹尧由大将军贬杭州防御,姬妾星散。有杭州秀才某得其一姬,闻在府中司饮馔者,自云:「专司小炒肉一味。大将军每饭,必于前一日呈进菜单。若点小炒肉,则须忙半日。惟月仅遇一二次。此非他手所能办,而我亦不问他事也。」秀才曰:「曷为我试之。」姬哂曰:「府中一盘肉,须用一头肥猪,取其最精之一块耳。今君家市肉,辄仅斤许,从何下手!」秀才为之嗒然。”
《庸庵笔记》河工篇有类似记载,不过并没有点名年羹尧,而是写道光年间河工贪污奢靡之风:
余尝过一文员老于河工者,为余谈道光年间南河风气之繁盛……尝食豚脯,众客无不叹赏,但觉其精美而已。一客偶起如厕,忽见数十死豚枕藉于地,问其故,则向所食之豚脯一碗,即此数十豚之背肉也。其法,闭豚于室,每人手执竹竿,追而抶之,豚叫号奔绕,以至于死,亟划取其背肉一片,萃数十豚仅供一席之宴。盖豚被抶将死,全体菁华萃于背脊,割而烹之,甘脆无比。而其余肉,则皆腥恶失味,不堪复食,尽委之沟渠矣。客骤睹之,不免太息。宰夫熟视而笑曰:“何处来此穷措大,眼光如豆。我到才数月,手抶数千豕,委之如缕蚁,岂惜此区区者乎。”
剧里还原的是后一个情节,但又有改动,将“叫号奔绕,以至于死”也就是把猪撵死,改为“用竹竿打死”。但这个是小事了。
总而言之,年羹尧平西北后各种僭越,雍正皇帝对他也是一贬再贬,乃至于最后赐死。
剧里年羹尧被贬到看城门,依旧穿黄马褂而箕坐,结果被文官们参到爆炸。其实他在杀孙嘉诚时就该想到这么一天,文官岂是好惹的=。=
但是“一贬再贬”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有意思,感觉雍正一开始并不想杀年羹尧。是不是因为当时本来就没什么人可用,而且年又是潜邸旧人,有平西北叛乱之功。雍正曾经对年羹尧相当好,如肉麻称其为“朕之恩人”,加急送鲜荔枝,拜托其代买羊羔酒,“朕实在不知如何疼你”云云。
但是反过来讲,年羹尧一边花式僭越,一边却好像又对雍正的雷霆之怒毫无还手之力。被贬将军就乖乖上路,最后被赐死就直接死了。按道理来讲,真正的反贼都是毫无预兆,突然造反,或至少僭越的同时即已有不臣之心。而且年羹尧还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
所以看来看去,完全不懂年羹尧怎么想的,要造反就好好造个反,不想造反就应该懂得,荣宠太过,便是丧身的根本,应该把一切过分荣耀推辞干净,甚至将军之位都要推辞,唯俯首听命于皇上耳。他一边忠心帮皇上办差,一边又飞扬跋扈,是不是觉得皇上真的能保他到最后,可是他忘了,一旦触碰到至高无上的皇权,那么就是皇上本人也不允许的事情。“夕阳朝乾”这种事情,基本就是雍正说不拿他当外人,他就真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之前就首鼠两端过,被雍正训了一顿:“不要想着天边有这块云,那块云,你脑袋上只有一块云,那就是我!”
按剧里的处理的话,就是年羹尧“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想要轰轰烈烈地死,跟雍正刚到底。但是这么解释,年羹尧这个人物也立不起来,剧里一边表示他实际上还对雍正有幻想、有感情(一直留着雍正的佛珠),一边又表现他在太后大丧期间饮酒作乐,被贬到守城门了还穿黄马褂,这显然不是一个有感情的忠臣能做出来的事情吧。就感觉这个人整体来讲活得就非常拧巴。
所以我还挺想知道年羹尧到底怎么想的,你们觉得他到底是死于膨胀,还是另有原因……
都做到大将军的位置上了,竟然还不懂,以为皇帝真的能跟自己交朋友,这个智商,我都快对他心生同情了。
——
另外多说一句,年羹尧的演员杜志国看起来不是很帅,多演武将角色。
但是他的儿子,就是杜淳,没错,汉武大帝里那个青年汉武帝!
不知眼神比乃父如何~
感觉比老爹颜值提升了一个档次啊,不过相应地也有点柔美有余而威严不足。年羹尧的戏确实是有杀气的,杜淳的戏我没感觉……
只是好好的正剧出身,后面竟然成了云中歌里跟安吉拉大宝贝儿配戏的男一号……
然后神奇的是,杜淳的百度百科里:
哈哈哈哈哈哈就原来你们好朋友之间都是这么相处的吗!
最后还是感慨一句,这年头,好演员接烂戏,焚琴煮鹤真是令人受不了。怀念以前那个杯子里会泡着真茶水,对演员一句穿越的台词还会揪着吐槽的年代啊……
现在这都是啥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