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过去与现在的转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座园林,它曾以无与伦比的壮丽与辉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鼎盛与荣光,它就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作为康熙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御园,它初露峥嵘。雍正继位后,大兴土木,扩建为皇家离宫,奠定了其作为清朝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基石。而乾隆盛世,更是圆明园的黄金时代,大规模扩建使其形成“圆明三园”的宏伟格局,总面积逾5200亩,100余处风景建筑群星罗棋布,集中华建筑艺术之大成,更融入西洋楼等欧式景观,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500

圆明园,不仅是皇家园林的典范,更是文化艺术的宝库。它仿江南名园之胜景,移植西方园林之精髓,融合中西造园艺术之精华,收藏的文物珍宝、古籍典籍浩如烟海,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赞其“设计和施工极宏伟美丽”,乾隆皇帝亦称其为“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足见其无与伦比的地位与影响。

然而,历史的沧桑巨变,让这座园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860年,英法联军的铁蹄踏碎了圆明园的宁静,大肆抢劫后纵火焚毁,大火三日不绝,园林化为灰烬。1900年,八国联军的再次洗劫,让圆明园雪上加霜,残存建筑被彻底摧毁。民国至建国前,圆明园遗物又遭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流失海外或损毁严重,令人痛心疾首。

但圆明园的故事并未因此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1979年将其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立为公园对外开放。

500

自1984年起,圆明园逐步清整遗址,修复山形、水面、驳岸与围墙,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让沉睡的历史重见天日。21世纪以来,长春园宫门、含经堂等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我们揭开了圆明园神秘的面纱。

更为令人瞩目的是,“数字圆明园”项目的实施,运用数字技术虚拟复原全园108处景区,其中约2/3实现精准复原,复原精度达95%,让游客通过移动导览系统,就能重睹“万园之园”的昔日风采。同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逐步回归,如马首铜像于2019年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件流散海外又回归原处的文物,更是让圆明园的文化瑰宝得以重聚。

近年来,圆明园片区完成水网循环系统建设,恢复历史水系风貌,为遗址保护与生态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让这座历经沧桑的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