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代码的IT小哥,凭什么逆袭成公司的“关键先生”?
在公司数万名员工中,熊彦平曾默默无闻,但现在他却是连接整个集团的 “超级枢纽”。
作为IT运维人员,熊彦平每天需要和总部、财务部、各个业务部、商品部、技术部、采购部、甚至全国2000家门店数万名一线销售人员打交道,还要给雅戈尔旗下不同板块的子公司解决难题……大家都知道,“有困难,去技术组找熊彦平就行”。
而3年前,熊彦平还是公司“最边缘”部门的员工。
彼时,熊彦平还是雅戈尔置业公司唯一的 IT 运维,每天的工作是 "四处救火":同事电脑报错了去调试,谁忘记密码了去重置,某某系统卡顿了喊他过去看看。业务部门提起 IT,总觉得 "啥也做不了";他自己也委屈,明明忙得脚不沾地,却总被质疑 "没创造价值"。
但自从熊彦平利用好技术工具,迅速变成能解决大家问题的专业人员后,他的职场迎来了“逆袭”:他从公司的“网管”,到众人信赖的问题解决者,最终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这种反差,藏着当下职场最深刻的变化:比起 "理论专家",企业更渴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实践派"。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那些能把技术工具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
熊彦平的故事,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他不是纯靠堆代码量,却靠低代码工具跨部门帮同事解决实际问题,从 "边缘运维" 变成了全公司争抢的 "六边形战士"。最近两年他还在深入研究如何将低代码工具和AI结合。
工具的迭代,正在重新定义职场竞争力,更揭开了大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另一种可能:技术不必高冷,工具可以亲民,每个普通人都能靠对的工具,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下是关于职场逆袭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卓然
“小熊,我们部门这个需求你看看能不能想办法给解决一下?”
“咱们的报表不方便,还是手动excel统计,你能不能帮忙做个升级?”
“彦平,我们每天提交数据不方便,这个场景能优化下吗?”
熊彦平的工位上,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
作为雅戈尔低代码小组的负责人,熊彦平的日常工作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
也因此,在雅戈尔这个拥有数万员工、横跨服装制造、地产、投资的大型集团里,熊彦平是连接各个业务板块的 “隐形枢纽”。
这一切的起点,是 3 年前熊彦平用低代码完成的第一个爆款作品“HartMarx信息化门户平台”。
彼时雅戈尔收购HartMarx美国百年男装品牌后,需要将这个新事业部纳入已有数字化管理体系中独立运营。
但新事业部的同事们纷纷抱怨:“总部使用的工作台里的应用太多了,跟我们事业部的提交审批流程、调取数据场景完全不同,甚至找个采购申请要翻半天”。
得知情况后,熊彦平用钉钉低代码为该事业部搭建了专属门户,按下属部门划分不同频道栏目,供各部门个性化编辑。
他将这个门户放在工作台入口,HartMarx 的员工只需点击一下,就能进入专属管理平台。
门户上线那天,HartMarx的同事们惊喜发现:原来要在十几个群里翻文档、在 Excel 里找数据的工作,现在点一下门户入口全搞定。
更巧妙的是,熊彦平在每个应用背后添加了实时变动的点击量数字——总经理每天都会盯着那些数字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哪个应用没人点,就说明这个流程可能有问题;哪个审批点得多,就知道大家的工作重心在哪。”
这个看似简单的门户,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连锁反应,其他事业部的老总也找到熊彦平,希望拥有同类工具——雅戈尔作为一家涉足板块繁多的大型集团公司,旗下每个事业部的工作重心、应用使用场景各不相同,大家“受制于”以往的通用工作台。
随着越来越多事业部上门“求助”,大家需求也渐渐多样化。
据不完全统计,熊彦平利用低代码,将一名电商部的同事从每天早晨赶到公司加班、手动统计各个平台GMV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通过钉钉低代码,用“拖拉拽”的方式,给杭州的公司做了订餐小应用;
2024年底帮助公司近2000家门店的一线人员,用几分钟高效做完了以前要数次返工才能搞定的公司次年营销的预算;帮助大区解决了巡店评分考核统计的难题……
目前在雅戈尔内部有近白个大大小小的低代码在默默运行,就像毛细血管网络,连接着大家的日常工作。
正是因为能及时响应不同岗位的需求,熊彦平成了公司里著名的“六边形战士”。
其实几年前,熊彦平在公司远没这么 “重要”,甚至谈得上“边缘化”。
从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熊彦平先做了两年大学老师,之后才加入雅戈尔集团旗下的置业公司。
刚入职时,整个子公司的 IT 运维只有他一个人。那时的 IT 部门,在业务部门眼里更像 “后勤保障”:电脑坏了找 IT,密码忘了找 IT,但真要提开发需求,得到的回复往往是 “做不了” 或 “得等三个月”。
因此,其他部门常抱怨:“你们 IT 部门怎么什么都做不了?”
这句话,熊彦平在雅戈尔听过太多次,他也很委屈:“我也想做啊,可是真的做不了。”
这也是许多大企业IT人员的困境:像雅戈尔这样的集团,ERP、CRM 等核心系统早已完备,真正需要的是解决 “毛细血管”的问题:比如一个部门的订餐、一个门店的巡店、一群导购的回访提醒。
这些需求太小、太个性化,用传统开发方式如同 “杀鸡用牛刀”,但不解决又会影响效率。
可真要投入人力开发,又显得不划算。
雅戈尔集团 CIO 王歆曾算过一笔账:按传统开发模式,一个简单的应用至少需要产品经理(兼 UI)、前端、后端三个人协作,从沟通到上线最少要一周。“但很多需求是‘季节限定’,比如双 11 的临时报表、年会的签到系统,等开发完早就过了有效期。”
也正是如此,大部分企业的 IT 人员都是边缘化存在,用熊彦平的话说,“既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又不被看到价值”。
这种尴尬的处境,在 2022 年熊彦平参加钉钉低代码训练营后迎来了转折。在训练营的实操环节,熊彦平通过 “拖拉拽”的方式,在钉钉低代码平台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应用,并拔得了头筹。
这段经历,给予了熊彦平极大的震撼:“无需编写代码,仅通过可视化组件拼接,就完成了表单设计、流程配置和权限管理,而且全程只用了三小时!”而传统开发模式,这样的需求至少需要两名工程师配合两天才能落地。
这场 “效率革命” 让熊彦平敏锐意识到:原来技术服务业务的门槛,能被低代码工具拉低到如此程度。
“因为雅戈尔早已普及钉钉办公,员工的通讯录、组织架构、审批流程都在钉钉生态里,低代码工具能直接调用这些数据。而且低代码应用提供了大量案例和现成模板,一个人就能搞定开发全流程,非常方便。”
比如熊彦平一个人,就用钉钉低代码解决了困扰公司和导购们许久的“3315”难题。
所谓 “3315”,是雅戈尔为提升复购率设计的回访机制:客户下单后,分别在 3 分钟、3 天、15 天触发三次跟进提醒。
以往导购们都会拿一张A4纸,将这些节点记录,因为最长相隔15天,客户量大之后,导购们经常忘记,所以回访机制推行受阻。
而熊彦平,用低代码搭建应用对接了 POS 系统,客户下单后,自动生成 3 分钟、3 天、15 天的三个回访任务,导购打开钉钉就能看到待办:“这个需求太个性化了,传统开发根本不会接,但对导购来说,这解决了大问题。”
更关键的是,低代码工具能响应那些 “传统开发看不上” 的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 “宽松土壤”。
以前雅戈尔要上新系统,得层层论证:“投入多少?回报多少?风险多大?”现在,熊彦平的团队可以快速做个原型,让业务部门先试用:“好用就迭代,不好用就推倒重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王歆的判断更长远:"大企业的 IT 系统已经很复杂,低代码工具不能是 ' 另起炉灶 ',而要能 ' 锦上添花 '。低代码应用能嵌入我们现有的数字化体系,这才是最关键的。"
也正是靠着这些小工具, IT 部门从 “问题的终点”变成了“解决方案的起点”,业务部门不再觉得 IT“就是修电脑”,而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
熊彦平也因此迎来自己职场逆袭。
当熊彦平通过低代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公司同事们对 “IT” 员工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我们提需求,IT 总说 ' 做不了 ;现在他们总说 ' 我试试 ',这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熊彦平也觉得这种感觉不一样。
以前做运维时,他的成就感来自 “问题解决”:“比如帮同事修好网络,对方说句‘谢谢’,就挺开心。”
但那种快乐很短暂,因为 “总是到处救火,琐碎的问题总也解决不完,难以有大块时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他的成就感来自 “价值创造”:看到自己设计的门户被事业部使用、看到同事不用再加班,看到导购的回访效率提高 —— 这些是“从 0 到 1”的创造。
更让他满足的是 “闭环感”:用低代码开发时,从需求对接、界面设计到交互逻辑,全由他一人主导,不用和产品经理争执 “这个按钮该放哪”,不用和后端纠结 “这个功能能不能实现”,想法直接落地成工具,效率比以前高了好几倍。
也因为 IT 岗位的价值被重新定义,熊彦平不再是 “光杆司令”,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以前 IT 人员的价值没被发现时,大家主动性不强;现在能用低代码应用做尝试后,越来越有干劲了。”
熊彦平也开始思考在解决场景问题时候兼顾“用户体验”:“我总琢磨着,得让使用的人用学、不用问,点开就知道怎么操作。他们提的问题越少,我越有成就感。”
这也迫使他主动走出舒适区。为了让应用更贴合业务场景,他开始主动学习公司业务,甚至记下不同部门的 “行话”:“不懂业务的技术,做不出真正能解渴的工具。”
比如在他开发的众多应用里,“超级导购” 的访问量始终稳居前列,这个系统背后,是全国上万名雅戈尔门店导购的日常工作场景。
“超级导购” 的核心是培训与考试,打开系统首页,品牌资料、新品解析、FAB 销售话术等内容按类别清晰排列,还有视频演示;每个资料旁都有倒计时标注 “最短学习时长”,学完即可进入练习环节,最后通过在线考试巩固知识点。
“导购流动性大,培训得跟上节奏;新品更新快,新品资料更新就得更上节奏。” 熊彦平说,以前培训靠发手册、门店学习,大家学习的进度不一样,培训难度大,而现在打开钉钉就能学,门店也能根据实际需求在上面提升、晋升。
低代码工具带来的改变,不止于熊彦平个人。它像一粒种子落入雅戈尔的土壤,慢慢生根发芽,也让公司许多普通“被看见”、从而找到了 “逆袭” 机会。
“送一朵小红花” 项目就是这样的意外之喜。
雅戈尔信息部组织了小红花项目,评选“月度之星”来奖励那些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帮助其他同事解决难题的员工。
但靠线下投票,总有人觉得 “不客观”。
于是熊彦平用钉钉低代码搭了个小系统:每人每月有 3 朵小红花,可匿名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事,系统自动统计票数,还能看到送花理由 ——“谢谢半夜帮我调试打印机”“上次系统崩了是他熬到凌晨修好的”。
这个简单的功能,让许多好人好事被看见,也悄悄改变了部门氛围。
就像王歆说的:“数字化不只是效率工具,更要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
而熊彦平的团队,正在用技术搭建这样一个舞台,让更多价值被看见,让更多人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光芒。
以前,IT 人员的价值靠代码行数衡量;现在,能理解业务、善用工具、创造价值的人,更受青睐。
可以说,在这个工具快速迭代的时代,逆袭的机会正在向普通人倾斜。
就像熊彦平,即使不是硅谷顶尖的程序员,却靠低代码工具成为了连接技术与业务的桥梁;雅戈尔的 IT 部门没开发出惊天动地的系统,却用一个个小应用解决了业务的大麻烦。
技术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颠覆,而是赋能。
当技术工具像 “水电煤”一样普及,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职场逆袭,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用这些知识和工具,为别人创造多少价值。
熊彦平的故事还在继续。他最近在研究 AI 与低代码的结合。
这或许就是数字化时代最好的样子:工具让专业门槛降低,而人的价值被抬升。
每个普通人,都能借助工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普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