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5年足矣,中学5年亦足矣,再加一个1年大学预科…

【本文来自《现在教育的问题不在中考高考分流,而在于学制太长,学的内容过多过杂且跟社会脱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小学5年足矣,中学5年亦足矣,再加一个1年大学预科,中小学11年读下来,不要分科,要多考一些科目:

语文、数学、逻辑、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十二门均应参考,让我们的孩子们不偏科、多学一些、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不好吗?

有人也许认为科目过多,其实科目无所谓多或少,科目少了,就会有更多时间去“钻研”艰、深、怪题目,让孩子们在高中把学习的热情全部“归零”,减少了孩子们的交往、接触世界、接触社会的时间,会是好现象吗?——

看看,现在各种媒体出现的字幕,错别字令人看不下去的多,这是现在人都没文化吗?非也,上完了学,都还给老师了。

总有人说教改、减负——我要大声疾呼一下,所谓打着“减负”名义的“教改”,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歪理邪说”,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中国历史已经给出了证明: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被誉为是最公平的文官筛选制度,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科举,虽然采取了以当时水准非常“科学”的方式,但是选择出来的文官,那是“一蟹不如一蟹”,其中比较有名的,可能是钱谦益,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第三,但是其之所以如此有名,可能是“水太冷”。

为何这样,因为明朝科举可能是最早并最长期采用“减负”方式让“读书人”学习备考的,考试题目主要来源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尤其是以朱熹注解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清朝之后,基本依照明朝的“体例”,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读书人”需要读的书其实不多,不过后果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