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儿童游戏要是还能流传到今天,那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本文来自《六七年代的小孩玩什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633147232553
  • 先说文章使用的图片吧。看看这是60、70年代的儿童图片吗?不是的,可以这么说,这是90年代以后的图片,即使可以将彩色的改成黑白的。孩子们还身穿校服,80年代的城镇中小学生学生都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呢。后面贴的图片更搞笑了,孩子们还脚穿沙滩鞋,这都是2000年以后的着装了。60年代也有穿凉鞋的,那个窄窄的塑料鞋带硬的磨脚不说,还特别容易断。所以城镇里补鞋匠有一个例外的手艺就是使用烙铁融化塑料接上鞋带。沙滩鞋?多高大上的东东,闻所未闻。六十年代有城镇儿童滚铁环的图片吗?这个事实存在,但是很难找到。为什么?谁家钱多的将孩子们的日常玩耍来拍照片消闲留作纪念呢?在这里就留作问题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当年孩子们那么多的自己游戏但很少找到回忆的历史照片呢?

    那个时候孩子多了,确实家家也不认为就是宝贝疙瘩,穷养就不是重大负担。举个例子,有一户人家孩子四女一男外加家庭妇女母亲,全部收入依靠父亲工薪收入当时是生活什么水平。那时候,城镇社会上家庭子女多分两极:收入富有家庭和收入贫困家庭。任何时期的社会一个城镇人口基本可支配收入都有公认的标准。比如现在,有说4万元的,大约每月3000元。3000元的月可支配收入现在任何城镇哪里生活都没有问题。

    那个时代,月人均收入要20元才能基本满足生活需求。国家统计部门早就有数据,7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就是200多元每年。低于这个水平就是比较贫困、贫困和极度贫困家庭。那个年代,一个工厂的学徒工的月工资不到20元,国家知道,这个报酬满足一个人的月基本生活费用了:吃,一个月大约15元,剩下的就是其余开支。当然,学徒工养家糊口是困难的,所以才有二级工不到40元的月工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一对夫妻双方两个二级工,最多家里四口人生活,家庭收入的大头都用于吃了,这就是当年的实情。

    回到前面的例子,一个父亲在工厂里拿工资,要养活一家7口人,应该需要多少月工资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个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当年工资收入很稳定,市场物价也很稳定,但是家里孩子不断增加,大家说这家庭生活水平是不是稳定?

    还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在要去城镇三甲医院,门诊那里都是人山人海。我们这里一个著名的三甲医院,年门急诊接待量都是360W以上。可是同样这个医院,60年代门前非常冷落,门诊部只有一幢3层楼小楼不到60间房子。要是以现在每天1W人的接待量,房子挤炸了不说,医生也没有那没多的人呀,更别说那些60年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医疗设备了。要不说那时人均预期寿命只有68岁,现在都是78岁了。人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文化教育水平没有发展,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古老的儿童游戏要是还能流传到今天,那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老鹰抓小鸡》或者《捉迷藏》,已经流传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看看这些儿童身着打扮,大家就知道是哪个历史朝代的: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