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和尚“怒扔”供米:和尚不像和尚,公众也不像公众!
道禄和尚的风波尚未平息,五台山一个和尚“怒扔”供米的行为让网友感到唏嘘。
在网络流传的视频中,一个和尚与人争吵,他粗暴地将“供米”扔出殿外。这还得了?即使和尚再嫌贫爱富,也要分清楚场合吧,当着那么人的面,把供米扔了出去,太不像话了。
一时之间,谣言四起,和尚扔供米的事情都影响了到佛门的形象。实际上,根据官方通报,并不是和尚嫌贫爱富,挑三拣四,而是两个和尚因为供米摆放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和尚粗暴地将“供米”扔出殿外。
和尚当到这个地步,相当令人无语,和尚真的不像和尚。外人都知道,佛在“尽虚空、遍法界”。意思是,在所有时间和空间、甚至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地方,都有佛的存在,佛是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无限境界存在。
现在倒好,供米的摆放位置都成了一个大问题,还发生了争执。佛在“尽虚空、遍法界”,只要不浪费和损坏,把供米摆在佛寺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没有问题的。普罗大众把供米当成一种心理工具和精神道具,一定要把供米摆在菩萨和佛祖面前,让菩萨和佛祖看到,心里才踏实。这种行为情有可原,他们并不了解佛法。
可是两个和尚因为供米的摆放位置争了起来,产生了执念,这就尴尬了。连“佛在尽虚空、遍法界”的基本佛法都不知道,不会运用,搞成了呆板的形式主义,哪还当什么和尚!和普罗大众有什么区别?在佛门大发脾气动粗,简直就是和尚不和,佛门不佛。
所以,并不是剃了光头、吃斋念佛就成了真正的和尚,修行之路还远着呢。佛与和尚也不能划等号,和尚也有好逸恶劳,贪财肥私之人,有的和尚只是把寺庙当作安身之所,本身没有多大的修为。
可以信佛,但不能迷信和尚,越迷信,越失望。如果你信佛,而又不迷信和尚,那么五台山和尚“怒扔”供米的事情,根本不值得生气。即使是供养大米的香客,也没有必要生气,听完下面的话就明白了,想通了。
给佛寺供养大米、现金、书籍等等,都属于“财布施”,是佛门六大布施之一。我有时候挺可怜那些财布施的香客和公众,为什么这样说呢?
现代人对财物执念太重了,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当你把大米供养在佛寺之后,就应该放下那个大米执念,要忘记它,要忘记你曾供养过大米,不要在心中留下一个供养和施舍的记忆。否则,你觉得给寺院捐了一袋大米,给和尚派了一个红包,就是施舍了,就有功德了。
这个心态是没有功德的,它会形成一个负面的功利性执念,心里总是想着回报,总是想着做了一件功德。这是错误的“财布施”心态,不会有任何功德,因为你这是交易心态,是在和佛做交易,你觉得能成功吗?
只有做到“无相布施”才会有功德,《金刚经》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公众批评和尚不文明呢?就是因为公众也没办法理解“无相布施”的境界。和尚修行不够,连供米摆放的位置都如此纠结,动怒。你为什么要跟着他生气?为什么被和尚的一个举动就惹火了?和尚没有善待供米,那是他的因果,你为什么要介入和尚的因果?所以说,公众也不像公众。
如果你真正读懂了《金刚经》,你根本就不在乎“财布施”了,你会去做“法布施”。
我们先做一道选择题。第一种情况,马云、马斯克、巴菲特、比尔.盖茨以及全世界最有钱的100个人,他们把所有的财产都“财布施”了,他们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功德。第二种情况,一个人没钱可以布施,但是她一天到晚持诵《金刚经》,而且还给别人讲《金刚经》。
你觉得哪种功德最大?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情况。可是,《金刚经》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持诵经文、给别人讲经的功德要大得多,超级无敌大。
即使不念全篇,不给人讲经,就常念《金刚经》的几句偈语,那么所得到的功德,也比上面所有富人的功德还要大,也要大得多。《金刚经》有哪些偈语?比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你把这几条偈语搞明白了,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你就豁达了,通透了,开悟了。请记住,在佛法中,法布施远远大于财布施。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不可思议?可是,公众就是不信,你有什么办法?非要执著于财物。非要扛一袋大米给寺庙。有这功夫,不如读几遍《金刚经》,破四相,去掉“我法二执”!佛和菩萨也不需要你去跪拜。
有人抬杠说,既然佛和菩萨不用拜了,那寺庙干嘛摆那么多垫子,和尚为什么还要拜佛?那是你自己误解了,拜佛的作用只有一个:降服我慢,折服心高气傲的心态。
你可能不知道,真正的和尚拜的并不是他面前的水泥金装的佛,那些个菩萨和佛像是给公众看的。公众的理解力不足,如果不摆一个水泥做的佛像,公众不清楚佛到底是什么样的子,那么信佛也无从谈起,没办法。
问题就在这里,公众一旦看到水泥做的佛像,就把它当佛了,然后陷进去了,走不出来了。深圳宏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在开示的时候经常说:佛需要我们拜吗?佛并不需要我们去拜!
《金刚经》里面的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你把面前的水泥佛像当成佛,想通过眼睛,声音看到如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觉悟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也就能够理解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为什么传说中的“济公和尚”总是一身破衣烂帽、疯疯癫癫、不讲卫生的样子?
难道,他这样的形象不会玷污佛门清白?还真不会!济公和尚破衣烂帽、疯疯癫癫的形象,并不是为了方便他施法,而是他已经完全达到了《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得道高僧眼中,“我”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我这个人的。凡世间之相,皆是虚妄,哪有什么张三李四王儿麻子?既然如此,和尚的个人形象也就不存在了。那为什么现代和尚又需要遵守各种礼仪和文明制度呢?是因为和尚放弃了耕地种菜,自力更生的修行模式之后,全面走向了接受社会供养的模式。
接受社会的供养,那就得顺应大众的审美观,不能与现代社会公众对和尚衣食住行的默认文明相冲突。所以,和尚不能开豪车,不能有女朋友,不能吃香喝辣等等。其实,这一切仍然是公众的执念在起作用。
佛门是清净之地,又称之为空门。何谓空门?一切佛法,皆是缘起性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执念太多、功利心太强、盲目信佛信和尚,进了空门也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