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又大又美法案”本身,我其实更喜欢看外媒对马斯克那个“美国党”的讨论
对比“又大又美法案”本身,我其实更喜欢看外媒对马斯克那个“美国党”的讨论——虽然都觉得这想法不靠谱,但还是对这个“美国党”作出了很多想象,以及给马斯克支了不少招。
1.《新闻周刊》认为,如果马斯克创党,可以瞄准政治光谱是“科技-民粹中间派”的人,也就是在经济上偏中右、在社会议题上持中间或自由主义立场,在数字权利与创新方面有非常规主张的人。
这个党的理念将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即“财政保守主义”+“激进的产业投资”。这个党江削减财政赤字、精简官僚体系并推行增长导向政策,同时重点投资于尖端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航天科技。
《新闻周刊》还“畅想”了这个“美国党”可能的代表符号,认为它可能不会采用鹰、旗帜等老套的美国表达爱国主义的符号,而是可能采取更简洁、前卫、抽象的设计,甚至包含一些数字化元素,比如字母A,颜色可能是银色、电光蓝之类的,总之科技感很强。
2.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政治学者伯纳德·塔马斯认为,第三党若想在美国成功,必须能够激发公众的不满情绪——即大批对现有政治选项感到失望的人——并由此建立起一股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而许多新兴政党往往态度模糊不清,无法真正回应人们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美国,“第三党”往往不是通过赢得席位并实现长期发展,策略通常是“像蜜蜂一样蜇人”,也就是“搅局”,或是从两党的主流候选人那里分走选票。而由于害怕“第三党”的出现,主流政党有时也会调整政策,以安抚不满的选民。“而就像蜜蜂一样,蜇完人,它就死了。”
朴茨茅斯大学美国政治专家达菲德·汤利也持类似观点,如果马斯克真的创立新党,它最有可能造成的效果,是分裂共和党的票源,反而在短期内使民主党在众议院中占据主导地位。
塔马斯称,在美国,最成功的“第三党”通常也只能维持大约十年。一旦它们变得过于强大,主流政党就会开始窃取它们的语言、意识形态。
所以,这名专家认为,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如果真想创党,或许可以借鉴左翼的AOC和桑德斯推动的“反对寡头统治”运动,或是让特朗普崛起的MAGA运动本身[doge]。“要想迅速获得成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发公众对现状的愤怒和不满。”
3.许多媒体也探讨了马斯克的政治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他到底有没有“政治基本盘”的问题,以及怎么把网络上的呼风唤雨转化成线下的政治影响力。
总的来看还挺难的。CNN认为,尽管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马斯克迄今为止并未展现出多少政治手腕,也没有建立起足以主导共和党的政治支持基础。在美国政治中,钱很重要,但也不是万能的。
《新闻周刊》分析认为,尽管马斯克在互联网上已展现出毋庸置疑的动员能力,他在X平台上的发文曾多次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他的追随者也忠诚、高调、有影响力,但政治组织是另一回事。它需要地面行动、结盟合作、稳定的联盟关系,而这些不是靠表情包或直播就能搭建的。过去一些在网络上走红的政治运动往难以将线上支持转化为线下的实质影响。
美国的选举制度是摆在马斯克面前的系统性障碍——如严格的选票资格法、选举人团制度、‘赢者通吃’的投票方式,以及对全国辩论舞台的垄断等等。即便马斯克拥有庞大的资源和媒体影响力,这些障碍依旧根深蒂固。
4.CNN认为,马斯克成为政治强人现在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特朗普本人,因为后者在共和党的地位和影响力现在已几乎“坚不可摧”。
“过去十年间,特朗普击退了所有试图挑战他的人,牢牢把握住党内基础选民。他早就实现了马斯克渴望的那种对党派的‘颠覆性重塑’。”
民调专家、战略顾问李·卡特认为,在上次大选中,马斯克确实帮助了特朗普,“但站在舞台中心的从来不是马斯克,我不认为人们会像追随MAGA那样去追随马斯克。”
所以,CNN给的建议是:“对马斯克来说,也许最好的选择是等待特朗普逐步淡出政坛——毕竟他比特朗普年轻得多。如果保守派日后对特朗普的政治遗产感到失望,甚至对整个现行体制产生怀疑,马斯克或许会找到孕育‘第三条道路’的肥沃土壤。” #马斯克要建立美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