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药品都要扫药品追溯码!一码锁定安全,医保监管进入新时代

2025年7月1日零时起,全国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迎来一项重大变革:所有药品销售必须扫描“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这项由国家医保局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共同推行的新规,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正式进入“一物一码、来源可溯”的严管时代。

药品追溯码:每盒药的“电子身份证” 

药品追溯码是印刷在药盒上的唯一编码,相当于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它具有严格的唯一性,确保一盒一码、不可复制。

这项设计的核心原理在于: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同一追溯码重复出现多次扫码记录,系统会自动预警,提示可能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违法行为。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累计归集追溯码达158亿条,接入定点医药机构88.09万家,接入率高达94.7%。每天约有500万人次消费者通过扫码功能查验药品真伪并主动维权。

四步掌握“扫码验药”技能

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便捷查询药品信息:

进入公众号:打开微信,搜索并关注“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选择服务:点击底部菜单“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或通过消息页“医保服务”进入)

扫码查询: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药品包装盒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进行扫描

查看结果:系统将显示该药品的销售记录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使用医保部门官方平台查询。若使用其他商业软件或APP扫描,得到的信息并非医保销售结算信息,无法作为判断依据。

查询结果的三种情形与应对策略

扫码后可能出现的查询结果及应对措施:

未查询到产品销售信息:建议等待两天后再次扫码。若仍无记录,说明售出机构未按规定扫描该盒药品追溯码,可向售药机构或当地医保部门反映。

查询到仅有1次销售信息:确认为本人购买:药品合法合规,可放心使用。

非本人购买: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可能为“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消费者有权举报并向售出机构索赔

查询到2次及以上销售信息:表明该药品已被多次销售,极有可能涉及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应立即保留证据并向监管部门举报索赔。

追溯码剑指“回流药”,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回流药”问题是此次新规的重点打击对象。这些通过“医保取现”“高价回收”等非法手段诱导参保人倒卖的医保药品,经非法渠道二次销售后,常存在过期、变质或储存不当等风险。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回流药”不仅侵蚀医保基金安全、扰乱药品市场秩序,更严重威胁群众用药安全。2024年国家医保局已通过追溯码发现多起重复报销案例,对46家医药机构公开问询,验证了追溯码的监管效能。

目前,国家医保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该行动以“药品追溯码异常”为重要线索,分三个阶段对定点医药机构涉嫌倒卖“回流药”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

随着药品追溯码系统的全面运行,医保基金监管模式正从“被动查处”向“主动防控”转型。国家医保局已着手构建全国统一的“三码关系映射库”,实现追溯码、商品码与医保编码的关联互认。

未来,这项技术还将与DRG/DIP支付改革协同,甚至可能引入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防篡改能力,结合大数据模型精准识别异常交易。每盒药品的“前世今生”,都将在这一枚小小的电子身份证中变得透明可查。

 

“买药先验码、卖药必扫码”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小小追溯码承载着用药安全与基金监管的双重使命,为每位患者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