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价格改革再深化:新技术加速临床应用 患者负担减轻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期连续发布多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规范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整合冗余收费、明确新技术价格路径,推动高端医疗技术加速临床应用,显著降低患者负担,让创新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民生。这一改革举措被业内视为我国医疗价格体系迈向标准化、透明化的重要里程碑。
统一标准破解“同项不同价”,夯实普惠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导致地区间项目名称、内涵、价格差异显著。例如,血栓弹力图试验在不同省份收费可相差2.6倍。国家医保局通过编制立项指南,将全国价格项目统一规范,整合“同名不同项”的混乱现象。例如,耳鼻喉科领域原有512项收费项目被精简为164项,明确“耳内镜检查”等常见项目的服务内涵与定价逻辑,杜绝拆分收费。
截至2025年5月,国家医保局已发布28批立项指南,覆盖综合诊查、放射治疗、心血管等学科,涉及609个收费编码,基本实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一盘棋”管理。
新技术加速“临床转化”,费用显著降低
指南聚焦临床急需技术,为人工心脏、脑机接口、质子放疗等前沿医疗装备开辟价格通道。
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整体费用从百万元降至70万元,国产设备一年生存率达90%,惠及终末期心衰患者;
人工耳蜗: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单套价格从21万元降至5万元,配套植入费、适配费等项目同步明确,降低听力障碍患者治疗门槛;
质子放疗:纳入放射治疗类指南并设置疗程封顶价(如上海定为17万元),推动肿瘤精准治疗技术普及。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首次明确收费路径,侵入式植入费、非侵入式适配费等项目的标准化定价,为瘫痪、失语患者带来科技重生希望。
服务模式创新,关注“一老一小”需求
适老化服务:设立“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费”“免陪护”等项目,减轻家属照护负担,提升老年患者就医体验;
儿童医疗:新增“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加收项,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优质儿科服务;
急危重症救治:新增“航空医疗转运”项目,在黑龙江、河北等地落地,为跨地区急救开辟绿色通道。
价格透明化,杜绝“隐性收费”
影像检查:取消实体胶片与检查费绑定,患者可按需选择电子影像或付费打印,推动结果跨院互认;
技术服务与耗材分离:呼吸机参数调整、雾化治疗等技术服务单独计价,耗材费用透明化,压缩“以械养医”空间;
人工智能辅助:在放射、超声检查中设立“AI辅助”扩展项,支持技术应用但不重复收费,平衡效率与公平。
国家医保局计划2025年完成所有学科领域价格项目整合,并指导各省在第三季度前落地对接。下一步将重点编制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指南,同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难度评估体系,平衡地区差异。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指出,立项指南通过“规范与优化并重”,既打击不合理收费,又为新技术的临床价值提供定价支撑,推动医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医疗”,长远来看将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不仅关乎患者“钱袋子”,更是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随着全国统一价格体系加速成型,更多创新技术将突破成本壁垒,普惠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