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罗森超市,光环不再?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作为日系便利店三巨头之一,罗森(LAWSON)曾凭借鲜食甜品、网红爆款和年轻化营销在中国市场快速崛起,一度成为“便利店界的流量担当”。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曾几何时,一个城市每新开一家罗森便利店,似乎都能够掀起一阵打卡旋风。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战略调整的阵痛,几乎肉眼便可以感知的是,罗森的“网红光环”正面临褪色的风险。
那么,面对当下便利店市场从下沉扩张、业态创新到供应链升级的三大发展方向,罗森有没有跟上?作为一家外资品牌,他又是否能继续稳居便利店加盟首选品牌之一?
低门槛加盟的“双刃剑”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的行业背景下,曾是精致小资便利店代表的罗森,也开启了面向下沉市场的扩张步伐。
罗森以“4万元加盟”的魄力展示出自己在下沉市场的野心。
据悉,就在今年,罗森推出了“罗森小站”轻量级加盟模式,将目光瞄准中国680万家夫妻店。其加盟门槛低至4万元(含加盟费、保证金及改造费),仅为传统大店成本的1/9。
这一策略的亮眼之处在于,罗森可以通过“翻牌”现成夫妻店,快速渗透至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并利用其现成的烟草证资源(中国便利店烟草销售占比超30%)和社区客群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罗森小站已超200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罗森小站,品牌方计划通过供应链加价(商品采购价附加5%-8%)而传统的非分账模式盈利。
不过,罗森以罗森小站开放低门槛加盟,虽然能够帮助品牌实现快速扩张,但这其实是一把规模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剑。尽管下沉策略显著降低了扩张成本(区域物流成本随门店数增加可降18%),但隐患亦随之浮现。
比如,不可避免的品控难题。
在现有加盟模式下,加盟商可能会选择私自从低价渠道进货,导致商品质量波动。考虑到此前的2022年罗森门店就曾被曝存在食品储存不当、超时售卖等问题,下沉市场的管理难度无疑更大。
同时,夫妻店存有更大的忠诚度隐患。考虑到夫妻店经营者对品牌黏性较低,若竞对提供更低加盟条件,可能会引发“换牌潮”。
还有消费者对于价格敏感度的矛盾。
据悉,加盟罗森小站后,由于进货价上涨(如矿泉水批发价从0.6元升至0.8元),导致一些产品的售价要高于非品牌店,这将削弱罗森在下沉市场的竞争力。
毕竟在三四线城市,更便宜才是王道,是不是罗森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新业态的“定位困局”
除了面向下沉市场的低门槛加盟探索之外,这些年来,罗森其实还进行了混合业态实验。可惜的是,这场试验被很多人认为是失败的。
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罗森曾试图以“罗森100”业态(便利店×超市×百元店)打开新市场,但该品牌门店数从2012年鼎盛期的1224家锐减至2025年的641家,同店销售额连续18个月下滑。
而深究“罗森100”失败的原因,在于多个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定位模糊。“罗森100”既无法与专业百元店比拼低价(100日元商品占比降至20%),又难敌折扣超市的商品丰富度,同时都市白领对健康轻食的需求也在挤压其生存空间。
其次,是主业的挤压。这些年来,罗森主品牌加速朝着“超市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入生鲜、药妆等品类,并通过自有品牌分层(如“三星罗森”体系)强化品质定位,主品牌战略举措进一步削弱了罗森100的存在价值。
最后,是竞争对手的精准狙击。
作为直接对比,永旺旗下“My Basket”以“专注食品+区域密集战略”反超罗森100,2025年,其门店数达1204家。复盘来看,My Basket是通过精简SKU、优化陈列和灵活用工等举措,精准锁定主妇及中老年客群,才取得了成功。对比之下,罗森100的混合业态显得冗余且效率低下。
供应链优势下的“暗礁”
客观来看,尽管进行了多方尝试,但目前罗森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鲜食供应链。数据显示,其鲜食占比达40%-50%,长三角布局了4大基地,年产值超2.5亿元。
然而,罗森在未来行业竞争中最大的隐忧便在于,其鲜食驱动模式的优势正被多重挑战消解。
一方面,鲜食供应链需直面损耗压力,鲜食高毛利常常伴随着高损耗率,供需平衡稍有不慎即导致库存积压,这对罗森来说同样是挑战。
另一方面,罗森的本土化瓶颈未解。尽管品牌推出了冰皮月亮蛋糕等爆款产品,但区域口味差异(如华南偏好饮料冰淇淋)要求持续研发投入。而对比之下,美宜佳等本土品牌更擅长本地化选品。
以及即时零售的冲击。随着美团闪电仓等前置仓模式已抢占30%社区需求,罗森线上订单占比偏低,面临着“物理网点+数字化”融合压力。
更严峻的是,摆在罗森面前的还有资本市场的信心考验。
日本罗森母公司于2024年退市,虽不影响中国业务,但资本市场对其“万店目标”的可持续性存疑。尽管2023年罗森中国门店数达6330家(外资第一),但美宜佳以3.4万家门店、12.6%增速形成碾压态势,7-Eleven增速亦达17.6%。可以看到,罗森的规模效应尚未完全转化为盈利护城河。
罗森的现状背后,是外资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共性挑战,大家纷纷着眼于如何在规模化扩张与精细化运营间找到平衡,却不是每一家外资品牌都能做到很好。
罗森“供应链利润+低门槛加盟”模式虽具短期爆发力,但品控风险、业态老化与竞争红海可能成为长期掣肘。如果不能重构品牌价值、强化数字化能力,罗森的“网红神话”或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