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所“新大学”,中西部占一半

500

职业本科扩容加速。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教育部拟同意设置安徽第二医学院、天津警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大学等32所学校。

分类别看,此次拟同意设置的本科高校中,23所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4所为学院更名为大学,1所为独立学院转设,4所为专科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

从领域看,这些新增高校全部为职业类院校,涵盖医药、软件技术、新材料、航空、商贸、土木建筑等多个领域。

500

✎ 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 图源:教育部官网

近些年来,全国正通过新设高校的方式推进高等教育的扩容与提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自2025年以来,教育部已批复、拟同意设置的高等院校共有58所。

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共有37所,占比达63.7%。

500   

 职业院校占多数   

 500

此次本科高校扩容有何特点?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示的32所大学当中,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共有23所,占比达七成。而这些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聚焦于材料、电器、工业、信息软件、生命科技等制造业领域。

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同时开设了与机电、能源、化工等生产加工制造行业为支撑的装备制造、工业工程类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均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专业。

在新增的高校当中,为什么职业院校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而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育来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范式。这也表明,在当前制造业人才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能够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以此次公示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高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对应深圳“20+8”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了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无人机等专业。

与此同时,该学校与腾讯、亚马逊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共建了“腾讯高等工程师学院”、“教育部—亚马逊云创学院”等学院。这不仅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为企业培养基层人才,而且也符合深圳产业发展对一线人才的需求。

500

✎ 人工智能 图源:图虫创意

实际上,对于职业院校的扩容并不是今年才开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14年,国家曾推进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但效果不理想,不少地方政府将转型进行职业教育认为是“降格”。

鉴于此,从2019年起我国开始增设一批职业技术大学,定位为职业本科,且更名后需保留“职业技术”字样,并坚持职业教育定位。“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新增的本科院校主要以职业本科为主。”

与此同时,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而根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职业教育约1.6%。这也意味着,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离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还需稳步拓展。

为了持续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央财政还用“真金白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5月1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下达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50亿余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262亿余元,共计下达312亿余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河南分配到的金额最高,其次是安徽、湖南。数据显示,河南、安徽、湖南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数分别达到21.8亿元、21.2亿元、17.1亿元。

根据通知要求,该资金分配向边远、民族、近年脱贫地区以及主要经济带等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向国家或地方急需特需专业倾斜,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500     

中西部加紧办大学

     500

放眼全国,近年来,“疯狂建大学”似乎是各地最流行的事情。

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相比2023年6月新增45所。而今年,高等教育扩容更是迎来了高潮。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2025年教育部已批复、拟同意设置的高等院校共有58所。

从区域分布来看,在这58所高校中,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共有37所,占比达63.7%。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是相对比较集中于大城市及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在新增本科院校的布局上,会着重考虑中西部地区,以缓解其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熊丙奇说道。

事实上,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一直都是重要课题。

根据2013年由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提到,通过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系统性政策,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师资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除此之外,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及,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500

✎ 中部大省河南 图源:图虫创意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布局,中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24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3年中西部高等学校共有1514所,约占全国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总数量的53.64%。在校生数量为2090.9509万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5.38%。

然而,尽管中西部地区高校有不少进步,但熊丙奇指出,还需要改革教育管理学、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实可以自己办一些高校,但是因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都不够突出,这是最根源的问题,也是解决教育资源结构问题的一个途径。”

以河南为例。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河南至今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在“985、211”高校体系中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没有985高校。此外,作为“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省”,河南的本科学校数量为60所,仅占全省普通高校的34.5%,在31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三。

由于优质资源相对匮乏,也导致河南高考竞争非常激烈,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86%,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54个百分点,也比全国晚一年进入普及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到了2023年,毛入学率提升到57.54%,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2.66个百分比。

这也是早些年社会广泛讨论“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之一。而从今年新增高校的分布来看,上述四省新增数量(含更名)的高校7所,占全年新增高校的12%,这意味着,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撰文 阿力米热

✎  编辑  黎   广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