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狂奔还是垂死挣扎?解密蘑菇车联百亿烧钱无底洞!
在智能驾驶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多数企业或痴迷于大模型的锻造,或执着于单车智能的精进,而蘑菇车联却剑走偏锋,一头扎进车路协同这一复杂且艰难的技术路径。
车路协同,并非新鲜概念,它试图通过先进的无线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实现车车、车路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从而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诸多企业在浅尝辄止后纷纷选择放弃。
在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充满变数、争议声此起彼伏的当下,蘑菇车联的这一孤注一掷,究竟是引领行业变革的先见之举,还是陷入泥沼无法自拔的冒险行径?
走一条难走的路
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车路协同技术曾被视作突破自动驾驶瓶颈的“终极答案”。然而,当行业的喧嚣褪去,车路协同技术路径的先天缺陷正逐渐暴露。这些问题不仅是蘑菇车联的挑战,也是整个车路协同领域的痛点。
首先,车路协同堪称智能交通领域的“吞金巨兽”,前期投入、后期维护的成本高昂。以道路端改造为例,每公里部署智能路侧单元(RSU)、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的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若要实现重点城市或高速路网的覆盖,所需资金堪称天文数字。
比如:蘑菇车联在衡阳、衢州等地的项目中,单是道路智能化改造投入就超亿元,即便有政府项目背书,持续的资金消耗也让企业财务压力倍增。
其次,从前期勘测、设备安装到系统调试,一个中型城市的车路协同项目往往耗时数年,建设周期漫长。
例如,百度 Apollo 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已在多个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而车路协同项目仍在漫长的基建周期中缓慢推进。这种时间差导致车路协同即便技术成熟,也可能错过最佳市场窗口,陷入 “起大早赶晚集” 的尴尬境地。
再有,对基础设施的强依赖性,更是将车路协同推向了“脆弱”的边缘。无论是通信网络的稳定性,还是道路硬件的兼容性,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在国内部分地区,5G 基站覆盖不足、道路设施老化等问题,让车路协同系统难以发挥全部效能。蘑菇车联在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项目中,就曾因通信延迟、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导致自动驾驶车辆出现决策失误。
在智能驾驶的竞争中,车路协同或许仍是未来交通的理想蓝图,但在技术瓶颈突破前,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 “豪赌”,押注的不仅是企业的生存,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商业化是一大难题
在AI行业普遍面临商业化难题的当下,蘑菇车联也不好过。
一方面,蘑菇车联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订单,回款周期漫长,导致现金流压力大。据了解,蘑菇车联在2022年累计获得了不同政府的订单超过100亿,此后鲜有其商业化消息。
政府项目虽有背书,但审批流程繁琐、决策链条冗长,从项目启动到资金回笼,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这期间,蘑菇车联不仅要垫付巨额资金用于道路智能化改造、设备研发与部署,还要承担人员工资、运营成本等开支,资金压力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为维持运营,蘑菇车联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但在尚未上市、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融资难度越来越大。
大环境不乐观,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越发谨慎,他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商业模式清晰、盈利前景明朗的企业。蘑菇车联单一的盈利模式、模糊的想象空间,难以激发资方的再投资意愿,曾经热闹的融资场景一去不复返。
据天眼查APP统计,蘑菇车联自从在2023年获得由成都科创投、珠海海都科创投、腾讯、易鑫等参与投资,5.8亿元的C2轮融资之后,再无动作。
蘑菇车联商业模式难以形成闭环,是其商业化困境的根源所在。车路协同涉及车端、路端、云端等多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责任归属、市场监管、成本分摊、收益分配等问题错综复杂。
在实际运营中,一旦出现交通事故、系统故障等问题,车端企业、路侧设备供应商、运营服务商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在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上,各方利益诉求难以协调一致,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也让车路协同的商业化缺乏明确的规范和保障。
在 AI 行业商业化的残酷战场上,蘑菇车联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能否突破单一商业模式的桎梏,解决回款周期漫长、财务状况堪忧等难题,关乎蘑菇车联的未来命运。
“上岸”任重道远
蘑菇车联还未从商业模式单一、现金流紧张的泥潭中挣脱,便已被卷入与百度、华为等行业巨头的惨烈厮杀。
百度 Apollo 依托十年自动驾驶研发积累,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 - 数据平台 - 商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其开源自动驾驶平台已吸引超 60 万开发者,与 50 余家车企达成合作,量产车型超 100 款。无独有偶,华为凭借通信领域的技术霸权,将 5G、云计算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其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算力高达 400TOPS,适配全球 90% 以上的自动驾驶车型。
巨头的资源碾压,进一步压缩蘑菇车联的生存空间。百度背靠百度集团,每年超 200 亿元的研发投入,使其能在大模型、高精地图等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华为更以 1615 亿元的研发支出位居全球第二,其遍布全球的 15 个研发中心,汇聚了顶尖技术人才。
相比之下,蘑菇车联虽手握车路协同技术,但在技术深度、应用规模与品牌影响力上,均与巨头存在代际差距。而且受制于资金链紧张与盈利困境,研发投入不足,难以支撑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
更致命的是,巨头构建的生态壁垒正在形成行业垄断效应。
百度 Apollo 开放平台通过技术授权、数据共享,将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开发者纳入同一生态,形成“技术 - 应用 - 数据”的正向循环;华为鸿蒙智行系统则整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能源管理等全栈能力,吸引宁德时代、广汽等企业共建生态圈。这种生态化竞争模式,使得后来者难以独立生存。
蘑菇车联虽坚持车路协同的差异化路线,但在巨头“单车智能 + 车路协同”的混合策略冲击下,其技术优势正被逐步稀释。例如,百度 Apollo 的 “ACE 交通引擎” 已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华为 ADS 3.0 系统也将路侧感知纳入决策体系,蘑菇车联引以为傲的生态闭环,正在失去独特性。
在资本加速向头部集中、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蘑菇车联必须在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突围上实现双重突破,否则,这场巨头环伺的生存之战,留给它的时间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