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返点”,暗战还在继续

500

文/狗蛋本蛋

"喝一杯,放款200万”

说话的是银行房贷部门工作人员。

话音落下,房企按揭专员铁柱,抓起桌上的二两杯倒满,二话不说灌下去了。实在喝不下就抠一抠喉咙,吐完了继续。

回想起来,这都2018年的事了,铁柱和同事三个人,那一夜干掉了4瓶茅台。

多年以后,铁柱远离地产行业,他的老同事告诉他,“现在银行求着我们给点业务”。

前阵子,网上热议中介公司给银行培训,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表示:

闻所未闻,中介竟然考核起银行了。

只能说,感慨的都是外行人。风水早就轮流转了。

2021年以前,尤其是2018年左右,楼市火热,银行是手握资金命脉的财神爷,地位强势。

那时候,购房者、中介、开发商在银行面前,不说像孙子吧,但至少像个乙方。银行要求买房人购买理财,以避免利率加点,或者让你买保险,而开发商想早日回款,你就看银行卡拖不拖延放款时间。

2021年以来楼市下行,不管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量大幅缩减,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样缩量。

前几天,央行公布4月份金融数据,根据数据推算,今年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房贷)减少了1230亿元,这是继2月份减少之后,今年第二次负增长。

狗蛋简单统计了最近10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给大家列几个重大变化。

1、2015年-2021年,年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2021年之后增速迅速放缓;

2、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规模在38万亿徘徊好几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负增长;

500

3、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主力军四大行,2024年末的个人住房贷款共计为21.34万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了6692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了1.25万亿元。

数据变化源于,提前还贷的人多了,新入场买房的人少了。

僧多粥少,必然挤压银行。

命运也就改写了,甲乙角色互换,银行房贷相关部门在中介、房企面前,变成了弱势方。

银行派驻案场的客户经理,时不时点杯奶茶请销售人员,卡流程?不存在了。

当年“你喝一杯,我放200万”,现在是“我喝一杯,你给个单”。

“以前开发商请吃饭,陪酒求放款,现在是银行送东西求多给业务。”

500

这还不够,银行得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就跟当年房企往茶盒里塞现金一样。

怎么做?简单粗暴,返点。

一个银行牛马说,他们那一开始是按笔数,一笔500,后来友商们卷起来,800、1500、3000,越卷越离谱。

目前,商贷返点从3‰到2%不等,即贷款100万返3000元至2万元,不同区域、不同银行之间有差别。

500

大多数银行都有这笔经费,通常列为营销费,给到开发商或者中介,“公对公”签订合作协议,不会给到购房者。

说白了,相当于银行花钱买渠道。

这里头又分几种情况,买新房,购房者通过开发商介绍的银行办贷款的,要不到返点。

买二手房,中介给介绍贷款银行,懂行的购房者或许可以争取到部分,前提是当地中介不强势,你有得选。

自己找银行(或者通过所谓金融中介牵线),比对多家银行后,有可能争取到一定返点。

去年江苏、深圳、上海等地叫停“返点”,今年4月,传闻北京各银行收到银行协会通知,重点整治银行与房地产中介公司、开发企业等机构及相关个人间存在的“返佣”乱象。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禁而难止。

上小红书搜搜关键词,如上海按揭返点,有一堆攻略和软广,发帖时间都是近期(此处温馨提醒,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套路)

这就说明,银行的返佣暗战仍在继续。

500

有中介详细罗列了目前上海各家银行的返点数,其中提到:

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邮政银行、南京银行为5.5‰;

建行5‰;

中信4.5‰;

平安4‰;

工行、招行3.5‰。

不只是上海,那些叫停过“返点”的城市,情况也差不多。北京的银行最近在避风头,没有那么明目张胆。

为什么银行跪着也要把钱贷出去?

一方面,个人按揭贷款抵押物比较充分,相对安全,利率就算一降再降了,也还是相对高,依然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因素,银行内部会压指标,得把钱贷出去,报表数据拉起来。

带来的潜在风险是,返点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为了做成业务,信用评估可能失真。甚至,为了抢客户,银行配合“套首付”。

再憋屈一点的,银行都沦落到给开发商当枪使了。

比如在杭州,某地头蛇开发商很强势,捆绑车位销售出了名,但明文规定不能捆绑,于是开发商想出对策,让银行帮忙卡手续。

理由嘛,银行自己找,反正没买车位的,你不能给我放贷。就是四大行来了,也是这样的待遇。面对购房者的质疑,银行工作人员吐槽:

我们也只是被开发商拿捏的泥人。

狗蛋说,没有永远的甲方,只有永恒的生存。

但为什么买房人是千年乙方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