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变量与议会席位重划
2026年,印度议会选区重划的阴影笼罩南方,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MK斯大林振臂一呼,召集南方各邦,掀起抵制浪潮。“凭什么我们控好人口,却要丢掉议席?凭什么印地语要骑在我们头上?”
斯大林的怒火不仅指向选区重划,更捆绑了货币符号更改等语言议题,点燃了南方对中央的抗争烈焰。这不是简单的政策争议,而是印度语言统一与多样性矛盾的又一次喷发。
南方几个邦,像特伦甘纳邦、泰米尔纳德邦,这些年计划生育做得不错,人口增长慢。北方呢,像北方邦、比哈尔邦,人口蹭蹭涨。这下好了,重新划分席位,南方岂不是吃亏?中央拨款也按人口比例来,南方岂不是更吃亏?
目前,印度人民院(即下议院)有543个席位(加上两个保留给英裔印度人的席位)。根据宪法规定,最多有552个席位。宪法第81条还规定了如何根据各邦在人口中所占的份额来分配这些席位。问题是:当各邦在国家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发生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重新分配席位的提议将产生重大后果。如果按照每个邦2026年预计的人口比例重新分配人民院的席位,所有南印度邦都将是输家。最严重的受害者是喀拉拉邦,将失去8个席位(从目前的20个到仅12个)。其他主要输家将是泰米尔纳德邦(损失8个席位)、安得拉邦和特伦甘纳邦(共计损失8个席位)、西孟加拉邦(4个席位)、奥里萨邦(3个席位)和卡纳塔克邦(2个席位)。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将各失去一个席位。所有巨大的增益将归属于北印度的印地语邦:北方邦(增加11个席位)、比哈尔邦(10个席位)、拉贾斯坦邦(6个席位)和中央邦(4个席位)。新德里、哈里亚纳邦、古吉拉特邦、恰蒂斯加尔邦和贾坎德邦也将各增加一个席位。马哈拉施特拉邦、阿萨姆邦和查谟和克什米尔联邦直辖区将不受影响。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按人口比例重新分配席位意味着讲印地语的邦将以牺牲非印地语的邦为代价获得净增33个席位。 “印地语心脏地带”已经控制了543个席位中的226个,现在将拥有259个席位。如果考虑到非印地语邦一些大城市的印地语人口,印地语力量将占有多数地位。
扩大下议院的规模会改变它的表象,但不会改变它的实质。如果席位增加到848个,喀拉拉邦可以安慰自己保留20个席位,但是北方邦将拥有143个席位,比哈尔邦的份额将增加到79个,拉贾斯坦邦的份额将增加到50个。印地语地区将继续享有近乎多数的优势。这种新分配的受益者是谁已经显而易见了。
印度靠什么弥合这道裂痕?靠妥协还是靠铁腕?
印度独立之后,语言政策便成为了中央以及地方之间的一场“角力”。中央欲用印地语及英语作黏合之物,粘连这弊病诸多的国度,却时常因地方的抵触而致双手染血。
1918年,甘地以温和之态推行印地语,试图借“民族语言”唤起国家认同,不过南方各邦却对此漠然处之。
1937年,拉贾吉在泰米尔纳德邦强硬推进印地语教育,直接点燃了那冲突的导火线。泰米尔人走上街头,抗议之声震天动地,地方政党顺势而崛起。
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简单的语言之争,而是文化主权的生死较量。中央的每一步推进,都像在泰米尔人的伤口上撒盐。
泰米尔纳德邦的反印地语运动,堪称地方抗争的教科书。
1937-1939年,“印地语滚出去!”的口号响彻街巷,抗议者用游行和绝食逼退了拉贾吉的强制政策。这场胜利,让泰米尔人,得以品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也为地方政党DMK埋下了种子。
1965年,中央尝试着将印地语,设定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于是泰米尔人再度“炸锅”。学生焚烧宪法,示威者与军警,血战最终迫使中央让步,英语得以长期共存。
泰米尔纳德邦用行动证明:语言不是工具,是灵魂。他们不是反对统一,而是拒绝被同化。
1968年的三语方案,本想南北通吃,却成了新的火药桶。中央提出学生需学印地语、英语和地方语言,南方却嗤之以鼻。泰米尔纳德邦,直接甩出了这样的双语牌:泰米尔语,以及英语。对于印地语,那是免谈的。
在2020年的时候,国家教育政策重新推行了三语方案,泰米尔纳德邦的抗争,既激烈又矛盾。立法上他们以强硬的手段,维护泰米尔语的主权,于1967年通过了一项法律,这样就确保了泰米尔语在教育以及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
可社会层面,印地语却悄悄渗入。移民潮带来了北方劳工,印地语电影,席卷了影院,考试以及就业需求,也让年轻人偷偷地学习印地语。
“我们讨厌被强迫,但不排斥实用”,一位泰米尔青年如此坦言货币符号更改的风波,更是这种矛盾的缩影:官方强烈抗议印地语的霸权地位,而民间却对新符号表现出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这种动态平衡,它恰恰是泰米尔纳德邦的生存之道。
几十年来,印度选区和席位的划定一直在发展。独立后,印度宪法第82条规定,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后都必须重新划分选区,以反映人口变化。据此,1952年、1963年和1973年政府分别根据1951年、1961年和197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更新了选区划定情况,席位数量也随之从494席扩大到522席和543席。1976年英迪拉政府在“紧急状态”期间通过了第42条宪法修正案,决定暂停划界直至2001年。而2001年的瓦杰帕伊政府又签署第84条修正案将这一决定延长到了2026年。如今期限将至,变局应运而生。
尽管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最近针对南部邦的担忧给予回应,称不会减少南部各邦席位,但是这一重划选区的决策依然意味着南北各邦议会席位的数额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扩大南北方的政治力量差距。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在2019年的预测报告就已指出:考虑到南北印度的人口出生率差距(北方4-5%,南方2%),至2026年,仅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将新增21个席位,而喀拉拉邦和泰米尔邦可能损失多达16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