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看创新:什么时候我们像国家电网一样有一个中国数网?
一、今天的观网头条,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中国创新出了一个“国家电网”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电力行业生产力先进组织方式。
二、国家电网简史(相关材料)
中国国家电网简史:从电力匮乏到全球领先的70年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SGCC)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负责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力供应,服务人口超过11亿。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初创期(1949-1978):从分散供电到全国联网雏形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仅185万千瓦(仅为美国的1/60),80%以上地区无电可用。1950s-1960s: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包括东北电网(中国首个跨省电网)和新安江水电站(首座自主设计大型水电站)。1970s:受“三线建设”影响,电力建设转向中西部,建成刘家峡水电站(首座百万千瓦级电站),但全国仍以分散、低效的小电网为主。
特点:计划体制下电力短缺严重,长期“拉闸限电”。
2、改革探索期(1978-2002):政企分开与市场化尝试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打破国家垄断,允许地方、外资办电(如大亚湾核电站)。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离,但“厂网不分”导致垄断低效。2000年:全国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但省级电网割裂,跨区输电能力不足。
标志事件:1998年长江洪水暴露电网脆弱性,催生全国联网战略。
3、国家电网成立与特高压崛起(2002-2012)2002年:国务院实施“厂网分开”改革,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以及五大发电集团。2006年:国家电网启动特高压(UHV)输电技术研发,突破±800kV直流和1000kV交流输电技术。2009年:全球首个商业化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交流工程投运,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成就:2012年国家电网营收达1.8万亿元,特高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4、全球扩张与智能电网(2012-2020)海外布局: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2012)、澳大利亚电网(2016)等,业务覆盖19个国家。智能电网: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并网系统(2020年风电、光伏装机超5亿千瓦),推广“泛在电力物联网”。脱贫攻坚:2015年实现“村村通电”,2019年西藏阿里电网联网工程终结全国最后一个“电力孤岛”。
争议:特高压建设被质疑“过度投资”,但支撑了西部清洁能源外送。
5、新型电力系统与碳中和(2021至今)“双碳”目标:国家电网提出2025年初步建成新型电力系统,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50%。数字电网:2023年建成全球首个“沙戈荒”风光基地(甘肃)±800kV特高压配套储能系统。国际标准:主导制定IEEE特高压标准,输出“中国方案”至巴西、埃及等国。
现状:2023年国家电网营收达3.5万亿元,连续11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前三。
关键数据对比
年份装机容量输电线路(万公里)最高电压等级1949185万千瓦0.65(分散电网)220kV(苏联援建)19806580万千瓦23(省级为主)500kV(平顶山-武汉)20003.19亿千瓦65(跨区联网起步)500kV主导202327.8亿千瓦220(特高压骨干网)±1100kV(昌吉-古泉)启示与争议成功经验:技术自主:特高压打破欧美垄断,成为“国家名片”。全国一盘棋:通过“西电东送”平衡区域发展。待解问题:电价机制:交叉补贴导致工商业电价偏高。垄断争议:是否阻碍电力市场化改革?
结语
国家电网的70年,是中国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引领全球电力标准”的缩影。未来,“中国数网”若想复制其成功,需在统一架构(如东数西算)、技术创新(如量子通信)、制度突破(如数据产权)上协同发力。
三、面向新时代,中国在人工智能、数据领域中取得对美和对世界其他国家优势,需要一个类似国家电网的“中国数网”,核心主体,来承担组织生产力要素的攻坚任务。
目前,中国已在数据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流通机制上布局,但要实现“全国数据一张网”的构想,仍需突破以下关键问题:
1、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并列为核心生产要素(2020年中央文件明确),但数据流通面临“孤岛化”(政府、企业、行业间割裂)和“低效化”(权属不清、交易成本高)。国家安全与主权需求跨境数据流动(如特斯拉数据出境)需国家层面统筹,避免关键数据被境外控制。数字经济规模效应统一数据基础设施可降低社会总成本(如避免各地重复建设数据中心),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2、现有基础:中国已布局的“类数网”架构国家数据局成立(2023年)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类似国家电网的行政管理职能。“东数西算”工程(2022年启动)在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类似电网的“西电东送”)。数据交易所试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定价与流通规则(类似电力交易市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各地政府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如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但开放度不足30%。
3、实现“中国数网”的四大挑战权属界定难题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尚未法定化(《数据二十条》提出“三权分置”,但缺乏细则)。安全与流通的矛盾数据跨境流动需满足《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可能抑制商业活力。技术标准不统一各行业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差异大(如医疗数据与工业数据无法直接互通)。利益分配机制缺失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如何共享数据红利?现有模式多偏向平台企业。
4、可能的建设路径与时间表1. 短期(2025年前):打基础立法完善:出台《数据流通交易管理条例》,明确数据产权制度。基建整合:完成“东数西算”枢纽节点互联,全国数据中心PUE(能耗效率)降至1.3以下。试点突破: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域性数据流通网络。2. 中期(2030年前):见雏形全国骨干网: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政务数据100%共享、重点行业数据60%流通。定价机制:形成基于数据质量、场景价值的动态定价模型(类似电力“峰谷定价”)。安全盾牌:建成自主可控的数据安全技术体系(如量子加密通信)。3. 长期(2035年后):成体系“数据电网”运营:成立“中国数据集团”,统一调度数据资源,支持实时按需调用。全球数据枢纽:中国成为亚太数据交换中心,主导国际数据规则(类似中国电网的特高压技术输出)。
5、国际对比:可借鉴的模式欧盟“GAIA-X”计划构建主权数据云,但依赖企业自愿参与,推进缓慢。新加坡“国家数字身份”统一公民数据入口,但仅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中国优势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规模(全球最大数据生产国)+技术储备(华为、阿里云等)。
6、需警惕的风险行政垄断扼杀创新:避免将数据资源过度集中到国企,挤压中小企业空间。数据滥用与隐私泄露:需配套建立“数据防火墙”和公益诉讼机制。区域发展失衡:防止西部沦为东部“数据殖民地”(只提供算力,不享受价值)。
四、如何创新出一个类似国家电网的“中国数网”,请大家积极讨论。
我认为:
1、从形态上,他是“分层可控、多元参与”的新型基础设施:底层:国家统一规划算力、网络与安全标准;中层:行业和区域数据交易平台竞争性发展;上层:企业、个人按需调用数据资源。
最终,一个既能保障主权安全、又能释放数据价值的“中国数网”,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2、从所有权上,一是财产所有:100%国有控股,由央行直接量化资产负债表形成的中国国债量化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划转中央层面数据有关的资产,包括一家通信央企,港口央企,海运央企,卫星央企,现有数据央企,数据相关研究事业单位等,同时为了优化地方债,市场化重组地方政府与数据运营相关的资产,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内河巷口等。二是运营所有,执行国家意志和发展使命,to B市场化,toC 相对福利化。
3、核心竞争优势一,与电网一样,硬件软件一体化,比如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服务就包括路权和数据一起的服务,市场端按现有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收费,成本端增加数据服务的权重。
4、核心竞争优势二,与特高压一样,要有超级数据通信流量和处理能力,数据生产和使用有序地放开竞争。
5、核心竞争优势三,与电网调度一样,能有效调度各种需求的数据,比如高速公路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基于安全行驶的数据,基于驾驶体验的数据是两种不同级别的数据,一个要求低延迟,一个要求大通量。
6、核心竞争优势四,与电网一样,村村通,户户通,人人用,广泛地布置传感器件和控制器件,端侧小型化模型,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经济空间。
7、核心竞争优势五、重视产业链协同,锚定科技创新,对标美国人工智能与数据服务,要有领先的勇气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