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中美关系若失去机制,华盛顿会越来越恐惧

  在有关美中日内瓦会谈的所有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引人注目,即双方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

  虽然这似乎是在例行公事,但这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华盛顿对近年来以对抗和阻割为目标的对华竞争战略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2001年到2002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从滑向“脱轨”而突然转向机制建设一个转折点。

  9/11 袭击后,美国重新评估了与中国的关系,认识到其最紧迫的敌人是国际恐怖主义,而不是北京。

  从2002 年开始,中美两国建立了许多对话框架和专门的工作组——涵盖经济、外交、安全、执法、技术、环境保护等。到2017年,双方的各类机制及对话框架已经有170多个。

  2018年,华盛顿发动贸易战时,随后又调整对华战略,将中国贴上“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标签。美方认为,可以不依赖机制而靠所谓的施压来解决中美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这一战略导致原有的机制一个接一个地瓦解。

  从根子上讲,华盛顿一开始就将建立机制视为“给予中国的机会“,可以通过机制”塑造中国按照华盛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真心要与中国平起平坐。

  但这些机制对于解决中美关系的问题,确保两个大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中美是有可能找到一条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的。

  在原有机制被破坏后,华盛顿闭着门猜想中国的意图,不断采取单边霸权做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越来越疯狂。两国关系被拖入了一场新冷战,双方的猜忌、不信任感加剧,面临“脱轨”的严重危险。

  华盛顿自身的安全恐惧感也在不断加剧。

  事实证明,华盛顿没有能力通过保持长久以及全球性的遏制,压制中国的发展。越是压制,自己就会越是感到不安全

  华盛顿越是觉得自己必须要用实力与中国谈贸易和其他问题,就越是会感到自身实力的不足,越感到不足就越是拼了命地采取单边霸权手段,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脱钩”和单边施压助长了不信任和摩擦,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动摇了市场,削弱了对国际秩序的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强调谈判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而最终华盛顿回到谈判桌前的原因。

  重新参与对话和重建机制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务实认识的标志。

  为什么机制在中美关系中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国互动形式。这不是冷战式的零和竞争。它需要一些新的方式和机制——一种通过稳定、可预测的渠道管理竞争的方法。

  机制最大的意义恰恰是把对抗导向有规则、有预案、有弹性的合作。一张桌子、一种流程、一套定期碰头的制度,看似平淡,却能最大限度防止误判升级,把摩擦锁定在可控范围,找到一些问题解决方式。

  美国和中国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各自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相互依赖。从气候变化和金融安全到新兴技术和公共卫生,如果没有两国的谈判,没有促进沟通和协调的机制,就无法应对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旧习惯——将每一步都视为输赢的计算,将国家自身利益置于共同利益之上——只会让两个国家和全世界都付出代价。

  机制是落实中美相处基本原则的唯一途径,比如中方强调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原则,只有通过机制才能得到保证。

  日内瓦会谈只是一个试探性的开始。机制建设重启的基础仍然脆弱,很容易被未来的紧张局势所动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在施加单边压力和取代原始机制的尝试失败后出现的。

  大国的关系不是靠胁迫、不是靠绞杀,而是靠尊重规则、坦诚对话和制度建设。华盛顿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逐渐明白这个道理的,虽然这可能需要时间,需要更激烈的磨合。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