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拼命努力20年,制造业为何“拒绝”回流美国?

作者|千淳 

编辑 | 剑书

过去20年,历任美国总统们有什么一以贯之的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无疑是重中之重。

然而,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到特朗普的贸易战、再到拜登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在这些美国总统的长期不懈努力下,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终于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12%,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

9.9%

但特朗普没有放弃。就在4月29日,他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和在美组装汽车的生产商给予一定补偿,继续为制造业回流加码。

尴尬的现实,与美国总统们全力以赴的震天口号,形成无比鲜明的落差。不管怎么砸钱,制造业就是回不来。

为什么当世第一强国在全世界巨头企业的配合下,调动全部资源力量,依然无法让制造业回流?

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是不是一个压根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美国模式”的终极命门。

01

“大项目”频频烂尾

威斯康辛州,芒特普莱森特(Mount Pleasant)。一座孤零零的玻璃穹顶建筑映入眼帘,四周荒草丛生。这次曾是威斯康星州以破天荒的30亿美元税收为筹码,力邀富士康打造的“美国制造”标杆项目——全球顶级液晶面板生产基地,2017年签约时,号称4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

特朗普亲自挥舞金铲子破土动工,夸它将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郭台铭表态要“打造最先进的制造工厂”。

如今,荒凉的背景下,是投资额不足承诺的1/10,就业岗位仅兑现11.5%的现实。

500

2024年,拜登踩在这片曾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土地上,勃然大怒。“富士康工厂,就是一个骗局!”

然而,拜登自己推动的“大项目”,成果又如何?也没好到哪里去。

俄亥俄州,芒特维农(Mount Vernon)。一块空旷的农田,土地平整如初。工地上偶有卡车驶过,更多时间只是风吹黄土,一块“未来工厂”的标牌在寒风中吱呀作响。

这里,就是2022年Intel宣布将投资200亿美元的“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拜登亲自站台动工,称赞其为“美国制造业重建的起点”、“历史性投资”。

500

开工几个月后,工地围起了蓝白相间的临时围挡,写上了“Silicon Heartland”——硅芯心脏地带。地方政府倾尽所能,全力配合:20亿美元税收减免、土地优先审批、基建全程托管,甚至为此启动了半导体人才专项培训。

然而,一年半过去了,工厂依然静悄悄。项目总预算却从预估的100多亿美元,膨胀到接近300亿。审批流程迟迟未过,一些关键设备卡在拨款流程里,连建设队伍都无法全面进场。

Intel CEO帕特·基辛格公开吐槽:“审批太慢,投资节奏完全被打乱。”

《纽约时报》2024年3月调查显示,《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两年后,美国宣布的53个半导体项目中,真正进入实质施工的不到一半,多数还卡在选址、环评甚至承包商未定阶段。

对于见惯了大项目“绿色通道”,“签约即动工”,“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的中国地方官员来说,这样的进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闻所未闻。

但在美国,这就是一种常态。政府、企业、政策、资金统统都不缺,但项目就是始终无法推进。

02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要从美国发展的大趋势里面去找。

很多人尤其是美国人,总想当然地以为,制造业是被中国“抢”走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美国制造业的流失,是一条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启,持续了40多年“下坡路”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历史峰值是1979年,约为1950万人。到2000年,只剩下1750万人,整整减少了200万人(BLS)。

那个历史阶段,中国还没进WTO呢,离“世界工厂”很远。让美国制造业开始“出走”的,是日本、德国,以及那一波全球化加自动化的早期浪潮。

所以,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就遭遇了“日式冲击”。以汽车、家电、半导体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把美国制造一步步逼出了市场。

进入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产值虽有增长,但背后的逻辑早已变了。自动化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渗透进车间工厂,原本需要100个人干的活,变成10个人也能搞定。

此后,制造业的就业也一路下行。1990年占比为16%,2000年降至13%,2010年干脆跌破10%(BLS)。

从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来看,趋势更为明显。

1980年代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接近18%,到1990年代的14%–16%,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12.0%。此后又过去15年,在反复提起的“制造业回流”口号中,2023年跌到10.2%,2024年更跌破10%大关,降至9.9%(BEA)。

其间,有奥巴马时期提出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以高科技制造带动产业升级;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时减税、贸易战双管齐下,试图“逼迫制造业回国”;拜登政府则主打“重建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提供数千亿美元补贴,打造“美国产业链自主”。

种种尝试,统统惨淡收场。可见,美国制造业的“出走”早已注定。

03

真正让制造业“拒绝”回流的,是美国自身的资本偏好、人才、配套与全球产业布局。

美国资本的真实偏好,早就不在工厂,而在“轻资产”。

比如《芯片法案》等刺激政策,确实拉动了短期投资,但制造业在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依然只有17%,远低于知识产权类投资的31.3%(BEA)。

即使是回流的项目,大多也集中在半导体、电动车和清洁能源这类高技术、高投入、低就业密度、链条极度依赖外部配套的“战投产业”。

Reshoring Initiative 数据显示,这三类项目占所有回流投资的比例已超六成。

比如,特斯拉在内华达州建设电池包工厂,但关键矿产依旧依赖中国。LG化学在2024年宣布缩减在美投资,理由是:上下游供应链根本接不上。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也因工程师短缺,原定2024年的投产计划被推迟至2025年底。

无论是资本、人才还是配套,缺口未解,美国制造业的“归途”依旧遥遥无期。

像Intel的滑铁卢,就暴露了美国本土的现实条件,真的撑不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本土具备晶圆厂运营经验的工程师屈指可数,Intel只得从海外多地临时调人支援,却依然远远不够。而芯片制造所需的高纯度化学品、精密设备,则依旧要依赖从日本、台湾等地进口,每一次延误都可能让整条线停工。

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是新兴市场的6-8倍。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招工,迅速聚集了30万产业工人。而在威斯康星州,下了血本还是招不满,最后被逼的考虑从中国派员工过去。招聘公司对媒体大倒苦水:“在我们的市场上很难找到熟练的劳动力。”

在配套上,无数的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从外部供应,碎片化的产业链想要缝缝补补,绝对是困难重重。

04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阻力,不来自市场,而是来自制度本身。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天然对制造业形成了系统性挤压。

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美元承担着为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各国要开展国际贸易,就必须先拿到美元储备。这就要求美国长期保持对外开放的市场,并持续向全球“输送美元”。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维持大规模贸易逆差,让全世界卖货给美国。

而这套机制,带来一个著名的“特里芬悖论”

美国若想让本币成为世界货币,就必须对外持续输出流动性,也就是长期维持贸易赤字。

而制造业一旦真正在美国复兴、出口增长,贸易逆差就会收窄,全球美元的供给就会变紧,美元的货币地位反而会不稳。

制造业靠的是出口、靠的是盈余。金融霸权靠的则是逆差、靠的是消费。两者目标相反,路径冲突。

结果就是:

为了维持美元的全球地位,美国必须始终“消费大于生产”。

这让制造业在经济系统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下滑。不管怎么补贴、怎么建厂,最终都要面对一个基本面现实——美国的经济角色已经被美元锁定在“金融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与此相关的是,制造业回流美国,面临一个根本难题——投资回报率太低。

目前美元的无风险存款利率维持在 4.5%~5% 区间。这意味着,在当前环境下,资本只要选择最简单的高收益储蓄工具,没有折旧损耗、没有用工风险,更没有地缘与政策的外部变量,轻轻松松就能稳稳实现年化 5% 左右的回报。

而制造业呢?典型代表企业的财报表现早已说明了一切:

英特尔,2024年全年营收 531 亿美元,净亏损高达 187.6 亿美元,净利率直接降至 -35.3%(新浪财经);

特斯拉,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率仅为 5.3%,刚好打平当前的美元存款利率(新浪财经);

 波音公司,2023年全年亏损 22 亿美元,这家被称为“美国制造门面”的企业,过去三年几乎没有哪一个季度盈利。

这些企业已经代表了美国制造业中“最强的一批”,拥有政策扶持、人才资源和技术积累的全面优势。但即便如此,也难以穿越这个回报与风险严重错配的周期。

当连行业塔尖企业都难以为继,资本自然不愿进入更重、回报更慢的中下游制造环节。

资本不来,人才不进,制造业的“回流”,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与口号上。

05​

这一次特朗普重返白宫,马斯克接手“政府效率部”(DOGE)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裁员。

他把多个流程臃肿、协作效率极低的政府部门直接砍掉或重组——比如能源部和商务部下属的审批协调组,他推进试点取消“二级审批机制”,推动制造项目可以直连决策人,不再层层盖章、环环等批。

马斯克的做法,其实反映的是制造派对官僚体制的系统性愤怒。

被清理的8500多个联邦合同与超过1万个拨款项目,很多正是“中间承包型”行政机构:本身不产出决策,只靠“处理流程”维生,反倒把本该直达制造企业的资源掐在流程上。这类“流程黑洞”,被马斯克称为“制造业效率的沉没成本”。

但老马的愤怒,很难真正改变美国的整套系统。

制造业为什么“拒绝”回流?

不是美国地不够大、钱不够多,政策不够响,而是“美国模式”的整套系统从底层逻辑上就写了个“拒绝制造”。

这不是哪一届总统的问题,而是美国把自己硬生生活成了一个不适合做制造业的国家。

所谓国运,大抵如是。

参考文章:

凤凰网财经:“世界第八大奇迹”烂尾,特朗普的“关税梦”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