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全面纳入医保:为百万家庭圆“生育梦” 助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其中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成为重要突破。截至2025年5月,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保,惠及超100万人次,累计减轻群众负担超百亿元,为万千家庭实现“生育梦”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医保局逐步推动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北京市率先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16项治疗性项目纳入甲类医保目录,成为全国首个落地省份。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已有5.38万参保人享受报销待遇,减轻费用负担约4.06亿元。以北京市参保职工刘女士(化名)为例,其接受取卵、胚胎培养等治疗的总费用为7298.3元,医保基金支付5108.81元,个人仅承担2189.49元。  

此后,各省份迅速跟进。山东省政策实施后,东营市民杨女士(化名)通过医保报销了3万元试管婴儿费用,加上生育津贴和住院报销,家庭经济压力大幅缓解。广西、内蒙古等地通过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疗机构培训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标准统一,报销比例达50%-70%。  

我国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发生率已从2007年的12%攀升至2020年的18%,患者总数超5000万。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作为重要治疗手段,过去因单周期费用高达3万-4万元,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医保覆盖后,患者自付费用降至4000-10000元,降幅达50%-67%。  

以广西为例,政策实施6个月内,辅助生殖门诊结算超21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4.31亿元,平均报销比例近59%。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数据显示,患者单周期自付费用减少7000-10000元,就医选择更透明、预期更明确。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各省纳入医保的具体项目存在差异,部分费用(如促排卵药物、非定点医院服务)仍需自费。例如,北京部分医院取卵麻醉需通过国际医疗渠道,无法报销。此外,医保基金长期承受力需持续评估,各地对报销次数、适应症范围等设置了限制。  

对此,国家医保局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整合医疗服务项目、推行政府指导价(平均降价20%)等方式规范市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指出,辅助生殖技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同时优化医保目录,扩大对关键药物(如黄体酮注射液)的覆盖。

辅助生殖进医保不仅是医疗健康领域的突破,更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政策实施后,我国辅助生殖周期数超100万/年,年出生试管婴儿逾30万例,技术成功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政策需进一步细化:  

1. 扩大报销范围:将更多药物、检查项目纳入医保,减少地域差异;  

2. 加强基层服务:提升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与可及性;  

3. 完善配套政策:衔接生育保险、延长产假、发放津贴等,形成多维支持体系。  

医保政策将持续与生育支持措施协同发力,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随着政策深化,更多家庭将告别“生育焦虑”,共享医疗健康的时代红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