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师数学系4年仅招16名国际生,7人来自这个班

当前世界级的数学中心只有两个,一个在美国普林斯顿,另一个在法国巴黎。法国人口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却获得比美国更多的菲尔兹奖,且很多美国得奖者是大学以后移民美国的。这足以证明,法国的数学培养和选材模式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存在。中国科大中法英才班就是为学习法国的这套独门绝技而设立的,要在本土环境中复制法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采访、撰文 | 路飞

被采访人 | 麻希南

驰名全球的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近日(简称“巴黎高师”)发布2025年国际选拔录取名单,其数学专业共录取4名国际生,其中2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英才班(简称“中法英才班”)。

中法英才班成立于2019年,从目前已有的连续四年的数据看,中法英才班一共7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专业,而该专业这四年一共仅录取16名国际生。

众所周知,巴黎高师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圣地,被誉为“菲尔兹奖的摇篮”。截至目前,该校毕业生中有14位诺奖得主、12位菲尔兹奖得主和2位阿贝尔奖得主。

可以想见,巴黎高师数学专业的学生选拔竞争有多激烈,中法英才班斩获如此佳绩,实属不易。

成绩背后,离不开麻希南的努力。他是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中法英才班中方负责人。

500

麻希南,于中国科大东区眼镜湖 | 图源:本人提供

麻希南认为,当前世界级的数学中心只有两个,一个在美国普林斯顿,另一个在法国巴黎。法国人口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却获得了和美国几乎同样多的菲尔兹奖,且很多美国得奖者是大学以后移民美国的。美国也许在财力和多样性上占优,但在麻希南看来,法国的数学培养和选材模式才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存在。

“中法英才班为学习法国的这套独门绝技开了一个先河。”麻希南表示,单就数学来说,国内其他高校也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尝试,中法英才班与众不同的创新点就是,“在本土环境中复制法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管理之外,麻希南也会参与中法英才班的授课。知乎上有人如此评价他的授课体验,“选课不选麻希南,纵使满绩也枉然”。对此,麻希南说,“我上课比较严格,很多学生对我是又怕又爱。老师这个职业,注定会有学生喜欢,也有学生不喜欢,有人说我好,有人说我不好。”

但最让他开心的事,就是每个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他能够为这些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出力。

为何要成立中法英才班

返朴:请您谈谈中法英才班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麻希南:说来话长,但是我记忆深刻。2017年11月,我弟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麻小南获得法国科学院授予的索菲热尔曼2017年度大奖(Grand Prix Sophie Germain 2017)。

同年12月14日,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会见中国科大讲座教授、巴黎第七大学(现巴黎西岱大学)教授麻小南,邀请他参与科大数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俩人谈了20分钟,一锤定音,小南就把这件事放心上了,这是中法英才班的缘起。

小南199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法数学班(1980年武汉大学五年制“中法数学试验班”成立,1983年在名称中取消了“试验”两字),1998年博士毕业于巴黎南大学(又称巴黎第十一大学),师从法国著名数学家、国际权威比斯姆特(Jean-Michel Bismut)教授。我是200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到中国科大任教的,因为我的原因,小南与科大的联系比较密切。他在担任科大长江讲座教授期间,就热心帮助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与法国一些重要学校之间建立学术联系。

包信和校长对“中法英才班”的提议非常支持,更进一步地,他要求若要办中法英才班,必须请来菲尔兹奖得主担任该项目领导。

办中法英才班不是一件容易事,生源从哪里来?老师从哪里来?培养模式怎么制定?课程如何设计衔接贯通中法教育?国际之间的合作如何打通?最重要的,学生毕业出路如何考虑?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小南不负众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19年1月16日,中法英才班正式启动,中国科大与巴黎数学基金会和雅克·阿达马数学基金会签订第一期合作协议,有效期至2023年12月,菲尔兹奖得主Laurent Lafforgue(洛朗·拉福格)任法方教育委员会主任。合作期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瞩,双方均有续签的意愿。2023年10月26日,中国科大与上述基金会在巴黎庞加莱研究所续签“中法数学英才班”合作协议,本次续签协议有效期为5年。

返朴:作为培养数学家的圣地,巴黎高师数学系每年在全世界招收3-5名外籍学生。我们在官网上了解到,在中法英才班成立之前,已经有10多位中国科大数学学院毕业生录取至巴黎高师数学系,可见学院培养学生成绩斐然。

但是中国科学的发展,包括数学,面临着一个一些学者曾经提过的瓶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向海外派出了几十万科学方面的留学生,培养出了比1949年前多几个数量级的科研工作者,但到目前为止,这样大量的人才中竟然没有能产生一个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或其他学科的相当奖项。这个成绩不仅和1949年前的几千名欧美留学生中产生6个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高锟和崔琦)无法相比,就是与当代其他国家留学欧美的成绩比较也黯然失色。

您对这个瓶颈怎么看?您希望通过启动这一项目回应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哪些需求或挑战?

麻希南: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上一直有着“只会做题”的标签。我认为“只会做题”的特性是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训练出来的,最可能的就是在激烈的低水平竞争中形成的,炼狱般内卷的结果就是,后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失去对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培养数学家而言,是承认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和选材方法上都不如欧美先进国家,直接从本科阶段起尽量模仿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把尽可能多的有潜力的学生送到数学研究的前沿中心,这正是科大中法班正在实践的路子。

当前世界级的数学中心只有两个,一个在美国普林斯顿,另一个在法国巴黎。这从最近30年菲尔兹奖得主的国籍和毕业学校可以看得很清楚。法国只有美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却获得了比美国更多的菲尔兹奖(法国9个,美国8个)。而且,与美国的研究生源来自全球不同,法国的菲尔兹奖得主几乎全由本国学校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培养,其中大部分还是法国人。很显然,美国也许在财力和多样性上占优,但法国的数学培养和选材模式才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存在。

科大中法英才班为中国学习法国的这套独门绝技开了一个先河。首先,许多人抱怨学数学没有出路,这其实可以过滤掉一些希望以数学作为金融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跳板的“海王”学生。额外重负的法语学习也可以起到同样的筛选作用。这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选出一部分有数学天赋而且志趣坚定的学生。其次,由于进入中法班后去法国读研的机会充裕,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将可能有更多机会用于思考数学本身,而非单纯为了高GPA变成刷题机器,直接负责教学的法国教师也更能够近距离鉴别和指导有潜力的学生。虽然现在中法英才班刚毕业三届学生,但起码这是对目前中国数学教育痼疾的有效尝试。

此外,当下中国高校将目光聚焦于排名前30%的学生,而我们班级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是最后一名。只要有排名,总有人当最后一名,这不是大问题。我们开设了习题课、口试课,服务好暂时落后的70%学生,对于每个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给予人性关爱,追求全员进步。

返朴:在成立中法英才班之前,您是否考察借鉴过国内其他高校类似的中外合作项目?相较于国内其他中外合作项目,中法英才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麻希南:单就数学来说,国内其他高校也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尝试。一是武汉大学中法数学实验班,麻小南1993年就是毕业于此,不过这个班级自1994年便停止招生,经过小南等人的努力,这个班级于2024年重新恢复招生,另外,文志英教授在清华也有一段成功的中法合作。二是南开大学省身班,省身班施行国际化办学,他们每年资助优秀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州农工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交流学习。此外,他们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

中法数学英才班与众不同的创新点在于,中国科大旨在本土环境中复制法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法两国教师紧密合作上阵上课,打造沉浸式法语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出国后丝滑融入法国环境。对于学生毕业出路,中国科大和法国的合作方已安排好专项资助经费,每年选派不少于9名优秀毕业生赴法国读博士。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巴黎高师和巴黎综合理工等著名大学,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申请到法国高校的奖学金。

如何选才

返朴:在办中法英才班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麻希南:首先,招生困难,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以第一届2019年中法英才班的招生情况来看,报名参加面试49人,最终录取29名学生。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中法英才班缺乏了解,顾虑因素较多,且想法是动态的、变化的。

其次,留住学生困难。中法英才班的课业繁重,很多学生不堪重负或者因为兴趣转移而选择中途退出班级,29个学生第一学期末结束退出7人,第三学期又有2个学生因为身体原因休学留级一年(现已赴法留学),第五学期又有1名学生因为个人原因不准备出国。最后21名学生赴法留学(有两名学生留级至2020级后赴法留学),其中2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系(2022年全球仅录取3名国际生);4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联盟),其中3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此外,不可抗力客观因素,新冠疫情肆虐全球。2019级学生大都线上教学。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我们邀请了一些法国教授,他们历经了重重障碍,等待了漫长的隔离期,最终到科大线下授课。

说到这,不得不提负责班级管理的徐月老师,她操持班级大大小小事务,有哪个学生没去上课,有哪个学生最近状态不好,有哪个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她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我,我来负责和学生、家长沟通,学生比较怕我(笑)。

当然现在这些困难都已不再是困难,每年报名的人数较多,班级凝聚力很强。每个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归宿,能够为这些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出力,这是我最开心的。

返朴:您觉得中法英才班作为拔尖教育的代表,选取学生的这个“尖”有哪些标准呢?

麻希南:中法英才班招收对象为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学科竞赛优胜者,包括获得中学生数学或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符合少年班或创新试点班的报名资格;拟在已入学的本科生中进行二次选拔。中法英才班每年招收约25名学生,约60%来自少年班学院,其余来自数学等学院。

除了硬性的指标,我们还考量软性指标。我们遴选面试不是考试而是谈话,面试科目一是“二十世纪数学史”,二是“单变量微积分”。我们想通过谈话筛选出真正对数学有志趣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会因为课业繁重或者外界欲望改变初衷,不会因为某些研究成果的奖励而去研究某个问题。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高深难懂,不可能由外部机构设定有意义的考核指标与监督机制所驱动,只有纯粹的志趣才能保证科学家对社会贡献真正有意义的发现,也才有可能造就顶尖的科学家。

我们通过面试交流半小时,就能辨别出学生是否适合中法英才班。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赴法深造后,得到了法国教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我们选才的眼光是相当独到的。

比如我们会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班级的,你对法国数学有哪些了解,怎么证明你是喜欢数学的,怎么证明你在接下来的高压学习中不会沉迷游戏不会旷课,怎么证明你具备解决高等数学难题的潜力等等,对数学真正拥有志趣的学生,眼睛在回答问题时是闪闪发光的。

如何培养

返朴:您曾提到“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如何贯穿于中法英才班的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中?

麻希南:我大学是学物理的,我始终认为要用数学去认识世界。法国有个教学传统,数学物理不分家,学数学是为了应用,这也是法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工程师的原因所在。

中法英才班参考法国同类学校数学专业的要求执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内容。麻小南花费了三个月时间全身心扑在课程设置上,兼顾考虑多种因素,最终将中法班学制规划为四年。前2.5学年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计划开展“数学物理”类预科教学实验,相当于目前我校数学类和物理类专业的本科基础课程。后1.5学年主要围绕专业选修和自由选修——相当于目前我校研究生基础课程。此外,单独开设讨论班。

返朴:中法英才班的学生出国之后如何顺利接轨?

麻希南:中法数学教授共同讲授数学专业课程。自二年级起,绝大部分数学课程由法方数学教授主讲正课,中方教授主讲习题课、口试课,双方紧密合作。主要任课教师包含Jerome Buzzi、Charles Favre、Bernhard Keller、Xiaonan Ma、Christophe Margerin、Stéphane Nonnenmacher、Marc Rosso、Shu Shen、陈世炳、李俊钢、梁永祺、孙雯、孙哲、韦勇、吴涵、许金兴、殷浩、张磊和我等。为了保证学生出国能够顺利融入法国文化,我们聘请法语外教讲授法语课程,学生毕业时法语水平应达到B1或B2以上。

返朴:中法教师团队在授课方式和评价标准上有何不同?

麻希南:法国人做事十分讲究认真,教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上课,还是给分,都比较严谨。教授上课有教学大纲但是没有指定教材,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记笔记,稍有走神就会跟不上进度。我们之前统计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能积攒下20本笔记。教授给分严格,经常会有不及格,我们班级不及格的同学会在开学前的小学期给予他们补考机会。这样一来既能给学生敲响警钟,又不会对学生施加沉重的心理压力。

返朴:在中法英才班的实施过程中,您觉得学生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项目如何帮助他们完成从高中生到国际化学术人才的过渡?

麻希南:最大的挑战是班级学业繁重又艰难。试想,一个高中生经过残酷的高考对大学充满憧憬,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放飞自我,还没有释放天性好好玩个够,结果学业比高中更重更难,这是很多学生承受不了的。

怎么帮助他们完成过渡?只有四个字,残酷训练。我们招收的学生要和我们的办学理念一致:一是他们要享受攻坚克难,把解决困难的问题当成升级打怪,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二是他们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卯着劲向着四年后的目标前进,万万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残酷训练不代表没有人情味(笑)。我们会带着学生一起玩,比如疫情期间学生身心压力较大,我们带领学生去爬大蜀山放松。我们还带领学生到其他高校交流,比如去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等,学生通过交流能够认识不同高校的志同道合的人,提升了班级凝聚力,每个人都不想掉队。

500

2025年1月25日晚,部分中法数学班学生在法国巴黎麻小南家中 | 图源:麻希南提供

返朴:您提到已经毕业的几届学生的整体录取情况都很出色,那么把学生尽可能送入法国顶尖数学系是中法数学班的目标吗?

麻希南:是的,可以这么理解。学习数学必须有老师面对面指导,没有高水平的教授指导是不可能成功的,数学没有自学成才。否则有人会以为在家里看视频、上网课也能成才,其实是不可能的。中国本土优秀的数学家很少,把这样一批有热情又有潜力的学生送到法国顶尖数学系受训,是帮助他们成才的重要托举。

举个例子,谢俊逸是第一个从中国科大考上巴黎高师的学生。他是中国科大2005级数学系学生,2007年我弟弟小南回来探望我时,谢俊逸到我家探讨未来规划,小南鼓励他报考巴黎高师数学系。之后他2008年考上巴黎高师,小南帮他推荐了博士导师Favre(目前是中法英才班任课老师)。谢俊逸受邀将于2026年做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纵观整个中国科大在2000年后入学的同学中,就只有两个人做45分钟报告。无独有偶,前几天各大媒体报道的“明星数学家”——王虹,她也是从北京大学考上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数学系。

可见,培养数学人才最关键的就是前期训练,才有机会得到世界最厉害的导师指导,才更有机会在数学界做出广阔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赴法深造,也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成归来,谢俊逸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目前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教。麻小南教授已经于2024年10月全职回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工作。

返朴:怎么评估是否实现了“在中国本土环境中复制法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个理想?

麻希南:数学人才培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总结为三段论。本科3-4年,博士4-5年,博士后3-5年。一个人最重要的训练,包括能力和自信,都是在前面4年建立并完成的。我们在大学本科4年给予了学生最先进的训练,相当于巴黎高师前面2年的训练,帮助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众所周知,法国的M2考试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之一,中法英才班中毕业后赴法留学的几届学生在M2考试中几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找到合适满意的博士导师。

中法英才班在巴黎已经有很大的名气,菲尔兹奖得主Laurent Lafforgue,沃尔夫奖得主Jean-François Le Gall对班级出来的学生也高度赞赏。

返朴:复制别人的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还是让学生成才,作为项目发起者,您对中法英才班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麻希南:中法英才班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中国本土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训练,在学生最有学习热情的年华给予最好的指导,保障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在法国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学生的特质

返朴:结合您多年一线教育实践,中法两种教育模式碰撞下,学生展现出哪些独特的思维或创新能力?

麻希南:一是学生拥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参考教材,学生会充分利用自主能力去搜索资料来武装自己的知识库。二是学生拥有科学的判断能力。从中法英才班出来的学生经过淬炼,他们有着解决问题的强大自信心。

今年1月22日我到法国去,法国高校派出高级领导人接待,对我们的培养表示高度肯定。之后我和这一群在法国深造的学生聚会,他们在那边适应性很好,叽叽喳喳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叫一个其乐融融!

返朴:截至目前,中法英才班出来的学生,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麻希南:所有的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我们既定的培养目标赴法深造的。2019级毕业19人,其中2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系(如前文所说,当年巴黎高师录取的国际生一共只有3个人),4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联盟)。2020级毕业17人,其中1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系,3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联盟)。2021级毕业18人,2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系,4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联盟),1人考取里昂高师数学系。2022级预计毕业23人,目前2人考取巴黎高师数学系,3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联盟)。从连续四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科大一共7人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数学专业,该校这四年全球一共仅录取16人。其余大部分学生前往数学专业排名世界前十的其他法国高校深造,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巴黎高师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数学系是世界级精英学校)

返朴:请您总结一下,您觉得中法英才班取得上述成果有哪些因素?

麻希南:一是科学的教学计划、卓越的教师团队。麻小南前期为班级发展做了周全的准备,从师资来源、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招生选拔、学生管理、活动交流等等,这在中国数学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良好的班风:严格管理,人性关爱,全员进步。中法英才班不放弃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排名落后没有关系,口试课、习题课会帮助学生稳扎稳打,一遍不行就两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是对学业充满自信的。此外,我们和家长打交道比较密切,家校联合共同保障学生的学习成长。

三是保障学生毕业出路、免去家庭后顾之忧。我们想要做的是托举起每个学生的梦想,每个学生毕业之后都能拥有理想的归宿,想去法国深造的能如愿去法国,并帮助学生联系学校和导师,中途兴趣转移的我们也按照招生时承诺的可以自由转专业。还有一个是家长考虑的资金问题,中法英才班的学费和普通班级一样,5000元/年,赴法留学的资金由全额奖学金覆盖或者法方基金会资助,不会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家庭上。

四是学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中法英才班能办起来并办得不错,是校领导的坚定支持,全校合力配合我们做好这一件事。

返朴:项目实施多年,您在实践过程中觉得有哪些需要调整或提升的地方?

麻希南:其一是中法英才班性别差距悬殊,女生数量极少,往届有6个女生报名最后只有1个留下来。令人欣慰的是,去年有4个女生报名,全部留下来了。这可能与中国科大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关,生源上先天就不均衡。但是我认为女生一样可以学好数学,也欢迎女生积极报名。

其二是学生反应法语课效果不佳。我们是25个学生一起上法语课,这导致课堂上声音嘈杂,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到大二跟法国教授上课的时候听得一知半解。我们现在计划小班教学,把二十多名学生分成两个班授课。法国人民讲究民族自尊心,我一直强调,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夯实法语基础,去融入当地文化。

返朴:您认为中法英才班的学生最应守护的品质是什么?

麻希南:我希望每个学生能够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要投机取巧。法国教授做事认真,不会给任何学生开后门的机会。一旦有学生暴露出这种心思,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质疑,踏踏实实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返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对中法英才班学生的期待,会是什么?

麻希南:我想对中法英才班的学生说,锻炼好身体、广交朋友、打好基础,你们将来在数学的道路上大有可为!

受访人简介

麻希南(1969-),浙江嵊县人。1996年获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基础数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2014-2024)、中法英才班中方负责人。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加拿大McMaster大学、以色列Bar-Ilan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马普数学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地工作和访问。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的研究,获得过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2018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